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20 23:21:18
城市将成可感知和自适应的“生命体”
——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主题论坛在无锡举行
 
□本报记者 黄辛
 
由中国科技部、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和无锡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主题论坛6月20日在无锡隆重举行。
 
上海市市长、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韩正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聚焦“科技创新和城市未来”,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城市发展,是对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入诠释。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在此就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一定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收获。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开幕大会上作主旨演讲时指出,科技创新将引领城市未来的发展。在上海世博会上,主办方与所有参展方用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探索与技术的实践,畅想城市的发展和体验美好的生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上海世博会也展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清洁能源大行其道
 
近200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燃烧中快速壮大。然而,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传统工业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
 
万钢指出,上海世博会的大量展示内容表明,清洁能源必将成为未来城市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水源、地源热泵等先进技术的大规模利用,说明可再生清洁能源必将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展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
 
万钢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时代,也就是城市能源逐步实现多元化,将由单纯依靠化石能源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与各种节能新技术的转变。
 
资源必须得到循环高效利用
 
城市的发展消耗了大量资源,也带来了大量生产、生活废弃物。目前,中国城市垃圾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也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反观上海世博会,在筹建、运行过程中,从雨水的收集利用到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水安全的保障到空气污染的控制、环境生态的绿化等,无不体现了绿色世博的理念。各国展馆同样展现了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将成为“资源—产品—回收—再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过程,居民的废弃物将高效回收、循环利用。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也将转化为生物燃气和有机肥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
 
万钢表示,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的高度循环,将成为未来城市经济系统的主流。
 
城市成可感知和自适应的“生命体”
 
上海世博会上,射频识别RFID、下一代无线通信网TD-LTE、智能交通及智能安全监控等系统的集成应用,一方面使庞大的世博会运行管理更加便捷高效,使广大参观者体验到信息社会带来的迅捷和便利,另一方面也实践着未来可感知的城市理念。
 
万钢指出,依靠传感、信息、智能等技术,构建以物联网、互联网和通信网为基础的城市神经网络,将实现对城市交通、环境质量及公共安全的感知,将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对城市的运行进行自我完善和调整,使未来的城市成为充满活力、可“感知”和“自适应”的“生命体”。
 
知识型服务业成“产业之王”
 
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65%,发达国家已超过70%。在服务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服务业创造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而大部分的创新活动和创新人才聚集在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城市未来产业中的主导作用将不断增强,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
 
以上海为例,借助筹办世博会的机遇,上海市各城区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始各具特色的产业转型,着力于发展知识型、生产型和现代服务业,已形成了知识杨浦、数字长宁、物流普陀、航天闵行、汽车嘉定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未来城市将形成以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教育与研发服务、创意以及产品设计等相关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我们所在的无锡市也将以物联网、传感网作为自身的发展重点,成为感知中国的中心。”万钢说。
 
建设城市带、城市群(圈)
 
快捷便利的信息网络和交通网络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城市与城市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市带、城市群(圈),如日本东京城市圈、英国伦敦城市圈、德国鲁尔城市带,以及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城市圈等。同样地,本次上海世博会的六个主题论坛,就分别在上海周边的有关城市举办。
 
万钢总结说,城市带、城市群、城市圈的发展,既缓解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发展受有限土地等资源制约的现状,又促进了城市之间资本、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和扩散,必将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心。
 
在开幕大会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西澳大利亚大学临床教授巴里马歇尔,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发表了主旨演讲。
 
本次主题论坛包括一个全体大会、四个平行分论坛、一个圆桌对话和一个闭幕总结大会,重点探讨城市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寻求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
 
《科学时报》 (2010-6-21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