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10 8:35:38
中国Argo计划大事记

全球海洋Argo浮标分布图(截至2010年5月31日)

 
1999年9月26日,在杭州举行的中美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中美双方在“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领域里通过了一个新的合作项目,即“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观测(Argo计划)”。中国开始跟踪国际Argo计划的进展。
 
2000年3月,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在国家“863”计划的资助下,开展自沉浮式中性漂流浮标(简称Argo浮标)关键技术研究。
 
2000年5月15~26日,在国家“973”计划“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黄荣辉院士的重视和支持下,以巢纪平院士为团长的中国海洋考察代表团赴美考察回国后,在向科技部和国家海洋局呈报的考察报告中,建议国家尽早研究和考虑加入国际Argo计划。
 
2000年8月,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被接纳为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
 
2002年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启动“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简称“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项目。
 
2002年3月21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卫东在执行“印度洋—太平洋暖池及其海流系统和海—气相互作用前期研究”项目期间,在东印度洋施放了第一个Argo剖面浮标。
 
2002年4月5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支持下,“中国ARGO”宣传网页(http://www.sio.org.cn/argo/)开始面向国内外开放。
 
2002年4月9日,中国Argo计划协调小组成立,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志辉担任协调组组长。会议决定在协调小组下成立审批工作组、业务发展组和资料工作组。
 
2002年8月31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亲赴杭州检查由科技部批准实施的大型科学观测试验项目“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的前期工作。
 
2002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科学研究计划》中批准了两个与中国Argo计划有关的重大研究项目,即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巢纪平院士申报的“太平洋—印度洋暖池动力学和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项目和中国气象科学院张人禾研究员申报的“Argo浮标资料的同化技术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项目。
 
2002年10月20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和“向阳红14”号科学考察船的配合下,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施放了第一批(两个)Argo剖面浮标。
 
2002年10月27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在北京昌平召开的“973”计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年会上,向与会代表免费发放了首张Argo数据光盘(包含了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于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期间在太平洋海域施放的全部Argo剖面浮标的观测资料)。
 
2002年11月16日,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在杭州组织召开了“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实施汇报暨学术研讨会”。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马燕合、处长叶玉江以及我国著名海洋和大气科学家苏纪兰院士、黄荣辉院士等应邀出席会议。来自国内海洋和大气科研、教育领域的代表约50余人出席会议。
 
2002年12月30日~2003年1月13日,Argo大型科学观测试验组利用“向阳红14”号科学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海域顺利布放了一批(13个)Argo剖面浮标。
 
2002年12月底,中国Argo资料中心中文服务网站(http://www.argo-cndc.org)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正式开通,用于发布Argo资料、方法、产品和其他相关信息。
 
2003年1月,科技部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中批准了另一个与中国Argo计划有关的重点研究项目,即“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巢纪平院士、于卫东副研究员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许建平研究员主持。
 
2003年2月4日,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在国家“863”计划资助下,开发研制的COPEX型Argo剖面浮标在南海海域进行了海上试验。
 
2003年3月3日,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会议在中国杭州顺利召开。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54位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和各国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2003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播出《锁定太平洋》专题节目,全面介绍了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
 
2003年5月8日,“中国Argo”网站更名为“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站,主要发布由中国布放的,经实时质量控制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及其相关资料产品。
 
2003年7月28日,中国Argo计划协调小组业务发展工作组在北京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中国Argo计划规划纲要》。
 
2003年9月5日,中国Argo计划协调小组资料工作组在天津召开第三次会议。
 
2004年9月1日,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www.argo.org.cn)英文版网站建立开通,并与各国Argo资料网站建立了链接,方便了国际间的交流。
 
2006年6月15日, “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成果,通过国家海洋局科技司在杭州组织的项目验收和专家鉴定。
 
2006年6月16日,“首届全国Argo科学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国内海洋、气象和军事领域以及新闻媒体等近30个单位的77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2006年11月1日,“第七次国际Argo资料管理组会议”在天津召开,来自世界9个国家的36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2007年6月,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开始向国际Argo计划组织提供每年10000美元的协调经费,以履行一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的义务,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对国际Argo计划的重视和支持。
 
2007年7月9日,科技部在“973”计划中批准了一个与中国Argo计划有关的项目,即“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的上层海洋结构、变异及预测研究”,该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大可教授任首席科学家。
 
2007年9月12日,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张海生、书记郑连福的陪同下,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等一行视察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要求该中心努力为Argo计划的顺利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7年10月29日,国家海洋局在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中批准了一个与中国Argo计划有关的项目,即“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观测及其应用研究”。
 
2007年11月1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长达7年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由3000个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终于宣告建成。
 
2007年11月12日,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获2007年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
 
2008年7月,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获得国家专项支持,加入我国“自沉浮式中性漂流浮标”研究行列,自主研发C-Argo浮标。
 
2008年11月27日,由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同负责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太平洋—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课题,在青岛顺利通过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的专家验收。
 
2009年3月22日,第十次Argo科学组会议暨第三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在中国杭州召开,这是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2007年11月建成以来的首次重要会议。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10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有9家与剖面浮标研制生产和销售有关的企业,展示了当今最先进的Argo浮标和相关的观测仪器设备,我国宜昌测试技术研究所展示了他们自主研发的C-Argo浮标。
 
2009月4月14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科技司司长周庆海、副司长邱志高、处长辛红梅等一行五人,在所领导郑连福、实验室主任陈大可等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
 
2010年5月31日,中国Argo计划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累计布放了66个Argo剖面浮标,其中目前仍在海上正常工作的浮标有29个,初步建成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框架。
 
《科学时报》 (2010-6-10 A4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