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维医——兼容并包的美丽 |
——访中国科协常委、新疆医科大学校长哈木拉提·吾甫尔教授 |






人物档案
哈木拉提·吾甫尔,维吾尔族,现任新疆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常委。
1960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198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1988年获原新疆医学院西医硕士研究生学历,1993年破格获得前苏联国家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圣彼得堡医科大学)。归国以后,拜师苦读钻研维吾尔医学,开创了中、西、维医药结合研究领域。
哈木拉提·吾甫尔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归国人员成就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奖章等荣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国家中医药基础研究科学奖及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等。
□蔡巧玉
2005年11月21日,“维医异常黑胆质性疾病‘异病同理’机制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因此迎来了本区唯一一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疆医科大学哈木拉提·吾甫尔教授。这次课题申报的成功,是对哈木拉提教授中医、维医、西医三结合研究的充分肯定。
近20年来,哈木拉提·吾甫尔教授以实现维吾尔医学向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过渡为己任,带领他的团队以维医独具特色的体液论为切入点,对维吾尔医学异常黑胆质体液致病机制及其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清除剂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科学的阐述,对维吾尔医学等民族医学的研究极具示范性,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医药兼顾,中、维、西医药结合研究第一人。
海纳百川的力量
新疆,是哈木拉提的故乡。那里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这个民族不仅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语言和文字,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维吾尔医学。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生活在漠北的维吾尔族祖先——回纥(后经唐政府批准改为回鹘)人就懂得利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治疗病痛。例如,人们早已用黏土、蒜汁和草香涂抹肢体来预防害虫,用灼热的细砂掩埋肢体来解除关节疼痛。我国秦汉时期最早的医学古籍《皇帝内经素问》中也有记载:“西方者,金玉之域……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肥脂,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西方来。”由此即可得知,维吾尔医学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虽然维吾尔医学具有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不能与当代科学的发展保持一致,那么都会有“成为历史”的可能。作为祖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维吾尔医药学,目前也面临着现代化、进一步科学化的挑战。维医的医疗、教育、科研都亟待提高。尤其是维医药现代化是维医药界的热门话题,也是其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之一。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科学水平的不同,维吾尔医药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方式与现代医学乃至中医药学有着很大的差别,与安全、有效、可控的现代药物要求相比,传统的维吾尔医药必须要在质量稳定性、疗效确证性方面进行较大的改进,才有可能被现代社会所广泛接受。
可改进谈何容易!要改进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医药体系,要在这样的医药体系中融入新的血液,如果没有精诚的学识和创新的胆识,那就是一句空话。好在哈木拉提同时具备了这两点。
我们沿着时间的河逆流而上。1997年,哈木拉提离开美丽的天山,来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刚到上海的他马上理解了什么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虽说上海中西合璧的建筑让他大开眼界,但是如影随形的上海方言也着实令他头痛。要命的是,就连老师讲课也是清一色的上海方言。听不懂老师的话,就等于学不到知识,怎么办?退却可不是维吾尔族人的性格。于是,性格倔强的哈木拉提凭着他执著的追求、敏捷的思维以及对医学顿悟的天分,很快就可以轻松地应对这难懂的地方言了,这也让他在求知和钻研的路上如鱼得水。1982年,哈木拉提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学士学位。在这五年里他以维族人特有的一腔热血完成了中医知识的积累,为他日后以中医影响维医的医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在上海的五年时间是哈木拉提迈向现代维医药学的第一个重要阶段,那么在俄罗斯的日子也一定是他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段。
1982年,哈木拉提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回新疆,参加临床工作。工作中他萌生了继续攻读西医的想法。他用三年时间补习了西医专业的所有本科课程,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新疆医学院的西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再一次选择了深造。1988年,他远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医科大学,成为一名公派留学的博士研究生。
哈木拉提在圣彼得堡最初的遭遇让他想到了上海。由于语言不通,原本担任哈木拉提导师的弗达斯也夫教授把他拒之门外,不许他参加查房和实验,只准他在实验室做些琐碎的事情,这使得他常常受到别人的讥笑。
弗达斯也夫教授是享誉世界医学界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医科大学著名院士,能听他的课,得到他的指导是哈木拉提梦寐以求的事情。有了目标就一定要成功,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于是,他又像几年前攻克上海话那样学会了俄语。当哈木拉提把自己运用现代医学新观念,结合几种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写成的俄文综述送给弗达斯也夫教授审阅时,导师不得不用“奇迹”来称许他的成绩。哈木拉提在综述中初步提出了 “关于哮喘的生物缺陷论”,并为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大胆有效地运用了西医、中医,特别是维吾尔医药学的精湛理论。他根据这一理论编写的《支气管哮喘中维西诠释》、《中国医学的奥秘》等著作,至今仍然是圣彼得堡医科大学借阅率很高的书籍。他的某些专著如《难经俄注》甚至被圣彼得堡医科大学以及一些独联体国家医科大学定为选修教材。1993年3月,哈木拉提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从俄罗斯最高审查学位委员会主席斯迪洛夫先生手中接过了国家医学、科学博士学位证书,在俄罗斯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同时他也成为圣彼得堡医科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国家医学、科学博士和我国第一个直接获得这一最高学位的学者。
在这个异国他乡的又一个五年里,哈木拉提不仅是创造了一个奇迹,重要的是他作了使用中、维、西三种医学体系相互影响解决实际医疗问题的最初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他也确定了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把中医、维医、西医相结合,丰富完善维医学体系,把维医学发扬光大。
学以致用的理想
1993年哈木拉提学成归国,重新站在祖国的土地上。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学艺,他跟随当地有名的维吾尔医生,学习维医精髓。此时,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在中、维、西医间漫步。接下来,他要把自己在国外时的理想付诸实践。
不久,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哈木拉提领衔创建了维吾尔医学研究所。创业之初,艰难可想而知。资金、人才、工作场所等方面的问题接踵而至。他摈弃被动等待的思想,拿出自己在国外的积蓄,购置了一些急需的设备和试剂,满足了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同时积极申请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解决科研项目的资金来源问题;面对人才匮乏,他利用自己的教授身份和阅历,依靠母校上海中医药大学打开了一条培养人才的通道,他还自己垫资诚聘英才;为解决工作场所问题,他各方奔走求援,最终借到几间房子,终于成立了全疆第一家中医、西医、维吾尔医结合的治疗研究中心。
为了尽快完成传统维医向现代维医的转型过程,哈木拉提作为维医药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明确了团队的奋斗目标。首先,进行维吾尔医药的创新研究,推进现代化维药产品及维医理论、维医临床的选题立项;其次,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维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实现维吾尔医学自身特色与现代科学的接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维医药研究的关键技术特点;第三,注重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做科研成果的受益者。同时,他们还利用维医药的专科专病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具特点的优势,展开针对各种多发病的研究。
近20年来,哈木拉提和他的团队以维医独具特色的体液论为切入点,基于现代理论和技术,应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自由基医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药理学、药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入研究复杂性疾病维医病证及其方药的科学内涵,尤其是本着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的原则,系统地研究了体液论中异常黑胆质病证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对维吾尔医学异常黑胆质体液致病机制及其异常黑胆质成熟剂、清除剂作用机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阐述,并探讨了维医异常黑胆质与中医肾虚痰瘀的相关性。研究工作的重要发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整体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系统性,对维吾尔医学等民族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2005年11月21日,时任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的哈木拉提成功申报“维医异常黑胆质性疾病‘异病同理’机制的研究”这一课题,获得该年度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60万元,成为新疆的第一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哈木拉提以精湛的医术、扎实的学理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对此这样评价:“此项研究,正在实现维吾尔医学向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过渡,正在实现把维吾尔医学理论的说理能力以及治病的可信度推向当今科学前沿水平。我由衷地感谢哈木拉提·吾甫尔教授为医学与生命科学所作出重要的贡献。”
这是哈木拉提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虽然艰辛,但是它奠定了哈木拉提进行中维西医学结合研究的基础。
甘于奉献的精神
哈木拉提说:“对国外而言,多一个博士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具有博士学位的人罢了,而在新疆,多一个博士就多一个人才。我有责任为人才匮乏的故乡服务。”这是1993年哈木拉提从圣彼得堡医科大学获得国家医学、科学博士学位后的人生抉择。虽没有豪言壮语,却让我们心生敬畏。从那一刻起,服务于人民就成了他的使命。
有了这份使命感,哈木拉提在进行科研的同时,还经常深入到新疆各族人民的牧场和村落,为他们义诊。他体恤患者,待人温和,并坚持无偿治疗老教师、贫困地区患者和特困企业职工,新疆的百姓都视他为蔼然仁者。现在的哈木拉提是新疆医科大学的校长和博士生导师,他经常对学生强调:“医院的中心工作是治病救人,医院的主体是患者和医护人员。那么做一个称职、合格的医生首要的素质是什么?答案是,关心爱护病人。这甚至是先于专业技术而存在的。”
新疆地区因深处内陆,沙漠面积广,气候干燥,风沙大。秋冬季节是哮喘的多发季节,老年人患哮喘的几率很大。而且因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生活习惯,维吾尔族居民患糖尿病的比例相对较高。针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病症,哈木拉提一边为居民诊治,一边对病症进行总结研究。他的多篇学术论文都与维族患者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国内外科技期刊网收录了哈木拉提教授的部分学术论文,包括《ApoE基因多态型与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的关系》、《白细胞介素4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病间的关系》、《新疆维吾尔族哮喘患者的β2_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维吾尔族异常黑胆质型患者基因多态性研究》等,这些医学论文针对维吾尔族的多发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对攻克这些常见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治病救人是所有医护工作者的天职,那么哈木拉提通过创办维药产业化平台,为新疆创收,增加就业,带动一方致富就是他的高“附加值”了。
由于维医药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藏医、蒙医,维医药尚未形成经济增长点,不能很好地满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让维医药在服务于人民的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值,哈木拉提潜心研究市场和消费者心理需求,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的现代维药产品开发与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自治区科技兴新项目等多项产业化项目,建成了当时我国规模最大、最具专业水准的现代维药产业化平台——新疆奇康哈博维药有限公司和维医药研发技术中心,并率先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专业水平最高的现代维药生产平台。
现代维药技术研究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的建立,让哈木拉提“维医维药造福全人类”的理想成为了现实,仅“西帕依固龈液”一个品种,就为国内外100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通过实施哈木拉提主持的项目,奇康哈博维药近几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总资产由原来的几十万元扩大到现在的近亿元,企业累计实现利税近千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2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和下岗职工。通过和东疆及南疆地区农产签定药材种植协议,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为推动新疆维药产业发展和实现新疆“十一五”医药产值百亿元目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大名鼎鼎的恰玛古高科技成果是哈木拉提教授主持开发研制的。2002年,哈木拉提教授将这一科技成果无偿赠送给了国家贫困县——新疆柯坪县,解决了300余名青年的就业问题,其中70%是少数民族。如今依托这一研究成果建立的保健品公司的资产,已从成立时的60万元发展到600万元,生产能力由过去的100吨发展到如今的2000吨,柯坪县阿恰乡农民也靠种植恰玛古走上了致富之路。2003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让人们措手不及,恰玛古的第一个产品“保肺芜菁蜜膏”满载着新疆各族人民对首都人民的一片真情,五天运达北京,作为抗非典物资赠送给北京防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和SARS 患者。危难时期,各民族间互相扶持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哈木拉提校长在乌鲁木齐“7·5”事件后更加强调:“民族团结不仅是福,而且是生命。”
从进入维医药现代化研究领域以来,不管是学科建设还是学术创新,不管是产品研发还是临床治疗,哈木拉提都尽心竭力、精益求精。哈木拉提认为这是他作为一名维吾尔族医学家责无旁贷的义务,不可推卸的责任。
冉冉升起的希望
“随着一批名老维吾尔医药专家的先后谢世,维吾尔医药高层次人才匮乏,后继乏人的现象非常突出。这是我最担心的事情。”哈木拉提说。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维医药专门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师带徒和大中专学校学生,专业设置单一、使用语言单一、师资来源单一、与国内外交流单一,无本科教育,更无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
针对这种情况,哈木拉提意识到,维医药高层次人才无疑是维医药科学发展核心体系的核心,必须加大维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对此,以哈木拉提为首的维医药专家提出了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充分利用新疆医科大学维医学专业平台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整合和重新配制新疆维吾尔医药科学研究方面的资源,使其更有效地推进维医的发展;组建维吾尔医药研究重点实验室,推进中、维、西医结合研究,重点解决维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的重大问题,为培养高层次维医药人才提供实验平台;创建维吾尔医药学重点学科,争取在维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方面有新突破;筹建新疆维吾尔医药研发工程中心,形成现代维药标准化研究技术平台;筹建新疆维吾尔药规范化种植基地,做好维吾尔医药临床、药物开发及药物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维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为维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药材实习基地。
哈木拉提教授全力以赴投身到大学学科建设及学校的科研开发、学位及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创办了新疆医科大学维吾尔医学系,先后组织申报了药理学博士点、中西医结合硕士点、临床医学及药学博士后流动站、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实验室,均获得成功。由他引领的新疆医科大学维医药研究团队,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项目。一批中青年博士、硕士在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日益成熟起来,成为维吾尔医药学事业的后备力量。
“我们培养了主攻维医学、维药学、中维西医结合学的博士后12人,博士32人,硕士37人,外籍研修生26人(其中博士后2人、博士2人,硕士2人)。”哈木拉提欣慰地说。
如今,在发展弘扬维吾尔医药学事业中,新疆医科大学无论在人才的培养规格上、还是在医疗服务、科研开发的质量和水平上,都孕育着巨大的潜力。
不断探索的路上
哈木拉提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维医药的医疗健康保障体系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维医药事业应该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和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哈木拉提带领新疆医科大学与俄罗斯、德国、法国、爱沙尼亚、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开展的学术交流日益平凡。目前,已为俄罗斯培养维医药人才20余人(博士2人,有一人专程来新疆作博士后研究),为德国、法国、爱沙尼亚、土库曼斯坦等国培养专门人才多人,并与当地专家一起在俄罗斯、德国、爱沙尼亚建立了维医药的分支机构。2003年8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国际维吾尔医药学术大会,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代表400余人参加。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研究表明,维医药在防治哮喘、心血管疾病等复杂性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调节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目前,维医维药的研究和中医药的研究一样正在从天然药物筛选、临床疗效观察等领域,向维药复方配伍、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标准与方法的建立等领域不断深入。复杂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等新学科、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为维医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日趋深入,使维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哈木拉提·吾甫尔教授显得雄心勃勃,他说:“我们要科学地、积极地以维医学的发展带动维药的使用和现代维药的开发,找好切入点,抓住突破口,从而带动整个维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搭建好符合认识规律并且能够得到各界公认的各项标准平台,大胆尝试,然后全面推行,使维医药现代化进程成为一个可持续的、有着鲜明新疆特色的、代表着先进的传统医药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进程。”
“维吾尔”意为“团结”或“联合”,从它出现那天起,就以博大的胸怀容纳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精髓。历经沧桑,勤劳朴实的维吾尔人通过本民族的努力,将一切外来文化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维吾尔医药学也不例外,它从刚刚产生起就接受了中医和西医的影响。哈木拉提·吾甫尔,这名地地道道的维吾尔汉子,传承了民族性格,兼容并包,勇于创新,在传统维医向现代化迈进的道路上,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浇灌出了一朵朵永不凋零的奇葩。
《科学时报》 (2010-6-8 C1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