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铸造动物疫病防控利剑 |
——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田克恭 |
田克恭研究员
田克恭获奖证书
□伍泠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突飞猛进,各种畜禽的养殖量均居世界前列,成绩斐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动物产品的质量还存在着一定差距。近年来,新发动物疫病不断出现,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并危害到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时代赋予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全新的机遇,成就了一系列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造就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科研人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田克恭研究员就是众多奋斗在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之一。20多年来,他坚持自主创新,用踏踏实实的努力铸造出动物疫病防控的利剑,为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自主创新闯新路
科技创新的原动力是国家的需要,田克恭深知这一点。
1989年底,从菲律宾运到美国的猕猴因检出埃博拉病毒而引起全球关注。由于全球用于医学研究的猕猴大多来自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因此美国禁止从亚洲进口猕猴的禁令对我国十分不利。为帮助国家解除这一困境,田克恭开始了科研攻坚,并于1997年在亚洲首次成功分离鉴定猴的另外一种致人死亡的病毒——猴B病毒。并且,由他亲手建立的猴B病毒系列诊断方法得到了实验动物界的一致认可。
田克恭时刻保持着敏锐的头脑,看准机会,主动出击。1990年,他在解放军长春兽医大学跟随现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夏咸柱教授学习犬病检测技术,并开始了犬病毒病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至今,他所研制的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依然在犬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中国兽医学领域最早系统介绍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的著作。
由于出色的表现,田克恭很快成为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之一。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不久,他便顺利取得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学位,为了使自己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学习到的医学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得到充分施展,田克恭毕业后转业至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工作。
事实证明,田克恭是有前瞻性眼光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一系列疾病的接踵而来,给了田克恭更大的发展平台与机遇。凭着扎实的努力,他先后研究建立了口蹄疫、禽流感等多种动物疫病的诊断方法,发现了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山西变异株和亚洲I型口蹄疫病毒江苏流行株;特别是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方面,田克恭深入疫病防控一线,带领团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6年春夏之交,一种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为特征的猪“高热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暴发。由于病因不明,一时无法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导致大批猪发病死亡。疫情发生后,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科学防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疫情就是命令。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仲秋立即组织动员、部署猪“高热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确诊工作。田克恭主动请缨,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徐百万的带领下,与遇秀玲博士等几名技术骨干一起奔赴湖南、湖北等重疫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工作。
2006年8月中旬,他们先后在疫情严重的多个疫点采集到典型病例,逐一进行了免疫组化和PCR检测、病原分离鉴定、基因序列分析和动物回归试验。经过夜以继日的攻关,他们终于拿出了诊断结果。9月中旬,农业部召开猪“高热病”病因分析会议,田克恭代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了他们的诊断结论,即变异的猪蓝耳病病毒是猪“高热病”的原发病因,这一诊断结论得到了农业部总兽医师贾幼陵的首肯。
2007年3月13日,农业部正式宣布造成此次猪“高热病”疫情的主要原因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6月13日,美国重要在线刊物“公共科学文库”PLoS ONE杂志发表了田克恭等关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的文章,为其提供了有力佐证。2008年10月,该杂志市场与业务发展部总监Liz Allen热情洋溢地称赞田克恭对这一领域的突出贡献。
随后,田克恭带领科研团队建立了能区分经典猪蓝耳病病毒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RT-PCR鉴别诊断方法,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生产的诊断试剂盒在猪蓝耳病防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诊断结论得到认可还不够,能够防控猪蓝耳病才是最终目标。于是,田克恭带领科研团队再次出发,研制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试验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保护率可达80%。2007年,疫苗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后,猪蓝耳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2006年下降了90%,2008年的疫点数和发病数又比2007年分别下降97%和98%,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迅速恢复生猪生产,缓解当时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该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中国农科院农经所评估认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NVDC-JXAl株)的研发与应用”项目的总经济效益为417.4亿元,年经济效益为41.74亿元。
此外,田克恭等还研制成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2009年4月,农业部批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l-R株)的试行规程和质量标准,批准该疫苗在湖北等六省推广使用。至2009年12月,该疫苗在湖北等六省共使用3400多万头份。使用数据表明,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JXA1-R株)对不同日龄商品猪临床安全性良好,免疫效果较好,可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由于良好的效果,《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列入其中。
由于在猪蓝耳病防控方面的突出成绩,2007年9月,田克恭应邀赴越南诊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FAO驻华代表处兽医专家文森特·马丁表示:“中国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苗研制和免疫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动物疫病防控,而且可在区域乃至全球防控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永无止境,田克恭将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苦心孤诣铸利剑
在猪“高热病”病因的确诊、建立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研制成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和活疫苗过程中,田克恭和他的团队打了一场漂亮仗。然而,人们不禁要问:众多专家学者在猪“高热病”研究中均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为什么只有田克恭带领的团队取得了成功?而且,仅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正确的结论呢?
面对这样的提问,田克恭很淡然,他说:“我们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只是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老师教给我们的如何诊断传染病的知识和方法;当然,我所带领的团队是一个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团队,疫控中心领导班子对我和我的团队全力支持、充分信任。这两点也很重要。”
著名动物病毒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原所长谢庆阁研究员一直非常观注猪“高热病”的研发过程。他评价说,田克恭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了这个变异的猪蓝耳病病毒株。一般来讲,筛查一个已知病毒,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未知病毒最快也得几个月,甚至好几年。在很多科研机构都在寻找病因之际,田克恭带领的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之所以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采样到得出初步诊断结果,关键在于其严谨、求实、创新、肯吃苦的科研作风。
业内人士都知道,造成猪大量死亡的可能原因排除急性中毒之外,就是传染病。而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又分为三种,即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田克恭在带领团队采集病猪样本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这三个因素。采集的样本立即冷藏或冷冻保存防止病原失活,及时固定防止组织自溶。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他们亲力亲为,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材料。事实证明,田克恭的研究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他们在不同的病猪身上均发现了猪蓝耳病病毒,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发现病毒发生了变异,每个病毒的基因上都有30个氨基酸的缺失。由此证实,这是猪蓝耳病病毒的一种新型变异株。
“当时,我对我的团队说,这项工作我们要分工协作,最终结论无论是病毒、细菌还是寄生虫,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如果确诊是病毒,成果署名上病毒研究人员在前;如果是细菌或者寄生虫也是一样。所以说,我们团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协同攻关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又一保证。”田克恭说。
科研道路的艰辛,田克恭从不以为然,而是乐在其中。他将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传承给了他的年轻团队和充满活力的学生。当被问及研究生的培养问题时,田克恭研究员直言不讳:“最开始带学生的那几年,我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发现,这样严格的要求让有的学生产生了自卑感,自信心不足,反倒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因此,我认识到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样做不是要放松要求,而是注意把握分寸。只要学生们能够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定能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优异的成绩。”
搞科研,田克恭热爱自己的事业;育桃李,田克恭深爱自己的学生。为了推动中国动物疫病防控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田克恭一定会再接再厉,书写出更加壮美的诗篇!
人物档案
田克恭,现任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诊断室主任,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动物疫病诊断检测与防治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级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或参与制定动物疫病国家(行业)标准24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科学时报》 (2010-6-8 B2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