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5月24日至25日中美之间举行的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较之去年举行的首轮对话显得更加务实。双方都想修补之前起伏不定的双边关系,借机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因此绕过了敏感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将主要的关切点放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经济复苏与增长、贸易和投资等议题上。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合作成为双方谈判的重点。
事实上,美国方面早早地就释放出了希望加强能源合作的信号。在举行对话的前一周,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率领包括通用电气、波音、杜邦等24家企业的高管抵达中国,大力推销清洁能源、能效以及电能存储、传输和配送等方面的相关技术,阐述奥巴马雄心勃勃的贸易出口计划,希望能找到并扩大契合点,为对话营造氛围,为能源谈判作好铺垫。
能源合作成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在情理之中。两国都是世界上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二氧化碳的总排放量约占全球的42%,双方在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面对共同的挑战。而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两国都需要借助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产业来促进就业,转变经济结构,寻找经济振兴的出路。因此,能源合作是双方实现各自战略与经济目标的理性选择。
在与中国的能源合作中,美国的筹码是自己强大的技术优势。近年来,美国高度重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技术研发,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009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规定,将在2025年之前投资1900亿美元于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效领域;9月,美国联邦政府发表了《美国创新战略》,将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应用列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些政策和措施将保障美国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的地位。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意识到必须要增加出口和就业,要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清洁能源技术正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奥巴马总统宣布了“国家出口战略”,在2015年之前使美国出口翻番,同时创造200万个工作岗位。这就促使美国要积极为自己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寻找买家。清洁能源技术被美国赋予了承担经济发展重任,在金融危机导致各国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美国出口最大的指望无疑就是中国。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巨大,2009年投资总额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仍缺乏核心技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其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中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
美国商务部《清洁能源出口指南》也指出,中国现在缺的是能源效率技术和能源管理专长。
但是,在对外能源合作中,中国也有自己的筹码,那就是庞大的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市场。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个雄心勃勃的政府节能减排计划,意味着将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设备和技术,这为清洁能源技术腾挪市场空间,酝酿了新的市场机会。据美国商务部测算,中国清洁能源市场规模到2010年将达到1860亿美元,到2020年达到5550亿美元。这块市场对急于走出经济危机的美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从表面上来看,中美两国各有优势,一个拥有庞大的市场,一个拥有先进的技术,应该一拍即合。但实际上,中美之间的能源合作并不是那么容易,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分歧,如果不能得到妥当解决,将会影响到未来合作的成效。尽管双方的利益相互捆绑,但着眼点大相径庭,博弈的焦点之一体现在清洁能源核心技术的转让上。
一方面,中国认为美国的高技术出口管制阻碍双方的能源合作。多年来,美国的高科技出口问题严重政治化,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华出口。面对巨额贸易顺差,尽管中国希望通过进口清洁能源设备和技术来平衡中美贸易,但是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常常让中国感到无处着力。如果在清洁能源方面的高科技出口不能得到突破,美国的企业将很难进入中国市场。
在此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对此问题的关注已得到美国方面的积极回应。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也承认,基于冷战背景的美国出口管制体系,难以匹配日益变化的国际环境和科技形势,已阻碍了包括新兴技术在内的美国公司的出口;骆家辉还表示,美国正在对出口管制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将积极推动相关改革,以减少不必要的限制。虽然目前还只是“口惠”,没有落实到“实至”的层面,但也反映出美国急于打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心情。
另一方面,美国则认为中国提出的自主创新政策影响了一些在华美国企业的利益。2009年11月,中国科技部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最终形成了《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这本是中国政府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的国家发展战略,而美国却认为中国的做法是在排斥国外投资,是变相搞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中国提出的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并行不悖。自主创新中的“自主”表达的是一种理念和态度,即创新的过程需要由自己主导,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创新的成果属于自己或能够为自己所用。中国愿意在能源领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但强调要赢得合作中的主动权。
在清洁能源领域,中美除了正常的贸易外,还有很多是非贸易的,包括技术、投资、研发上的合作等,这必然会带来更深层面的合作,美国担心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侵犯。其实,中国的自主创新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策略是在尊重对方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强调的是中国企业要花大力气做好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环节,要求国内的科学家、工程师发挥创造性,作出原创性的成果,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自主知识产权,避免为了引进而引进,一代接一代的技术引进现象,防止形成对技术引进依赖的局面。
为了鼓励本国能源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目前中国的法律法规对外资投资再生能源、直接投资生物柴油作了一定的限制,对进口新能源相关产品征收关税。这也引起了美国企业的担心,认为这会影响到对华贸易投资的公平与透明。但事实是,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还处于非常幼稚的时期,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积极扶持。国内清洁能源企业确实在税收上享受一定的优惠,但这些税收优惠对于这些企业的初期发展至关重要。在国内企业还缺乏足够竞争能力的情况下,如果不加约束地放开市场,美国能源企业大举进入,国内能源企业必然会遭到巨大的冲击。美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针对特定产业采取扶植措施,美国实不该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倡导的自主创新政策指手画脚。
目前,美国已将清洁能源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奥巴马去年签署的《复苏法案》中,清洁能源投资达800亿美元,美国很可能利用政策倾斜迅速占领技术标准高地,在清洁能源领域设置技术壁垒。因此,中国不可能将新能源核心技术完全拱手让人,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同时,必然要防范美国滥用技术优势地位。有一部分中国专家指出,美国给中国的都是一些要淘汰的技术,真正的先进技术不可能给中国,因此必须是在引进、合作开发一部分的基础上自己主导开发核心领域。
确实,中国坚持自主创新政策是源于以往对外合作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所谓“以市场换技术”,更多时候只是中国的一厢情愿。在很多产业领域,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占领了中国的市场,核心技术却仍牢牢地掌握在外方手中。由于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拥有定价权,石油、铜、玉米、大豆等大宗商品都体现了这一点。痛定思痛,中国在新能源这一战略领域的对外合作中,不可能不考虑长远利益,必然要重视自主创新,以拥有关键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
另外,中美在设定全球与双方减排目标问题上仍存在一定分歧。中国坚持自主承担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美国却要求中国承担不合理的强制性减排责任。而且,碳关税也成为影响中美贸易关系的重要因素。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可以自由收取碳关税,一吨二氧化碳征收10~70美元。美国设置碳关税的核心便是通过控制排放量,促使其他国家从美国进口环保技术和设备,这必然会对中国制造形成直接冲击,严重损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通过新一轮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已形成了战略、经济、能源等3份成果文件,签署8个合作协议,取得了26项具体成果,其中能源合作更加突出。中美发表能源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同意加强在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保障能源多元供应、合理有效利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根据中美签订的新协定,中美同意共同投资,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支持研发活动,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的三个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建筑节能技术和清洁煤。此后还将陆续举行中美能源效率论坛、中美电动汽车论坛以及中美新能源论坛。
因此,中美能源大博弈的结果是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合作是大潮流、大趋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世界经济新的主要驱动力,作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既能给美国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就业机会,也有助于中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能源领域,中美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关系”,摩擦事件仍将不断发生。在以后的时间里,两国将保持动态博弈的均衡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强的发达国家,中美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因此需要双方坐下来进行协商和谈判,只要加强互信,找到合理的利益切割点,最后的结果并不必然是一个“零和博弈”。
《科学时报》 (2010-6-7 C1 低碳能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