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温度趋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各种因素只能影响增温幅度的大小,而不改变全球在变暖这一总体趋势。地球处于高温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本报记者 刘丹
2010年5月初,应联合国秘书长的要求,国际科学院理事会(InterAcademy Council, IAC)宣布组成一个有12名成员的独立调查小组,对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工作程序与过程进行独立调查。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生态学家方精云院士,榜上有名。
长久以来,IPCC报告几乎成为人们了解气候变化的“标准手册”。但自从2010年“冰川门”事件爆出,IPCC的信誉几乎跌落谷底。
方精云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2009年,受中科院委托,承担中科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紧急启动的重大咨询项目“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研究”。在日前举行的一次学术活动中,他发表了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观点。
全球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长久以来关于全球变暖争议不断——变暖是否在发生?主要因素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基于现有的气候模式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的准确性究竟如何?
“我本人认为,在关于气候问题的所有争论中,气候变暖的是人为作用大还是自然因素贡献大,才是争论的核心焦点所在。”方精云说。
方精云引述了IPCC的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1906~2005),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74度,未来20年仍将增加0.4度。
他同时指出,在过去1万~1.2万年之间,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此后全球温度急剧上升,至今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交错的过程。但总体趋势呈现出气候变暖的过程。而且目前的气温是超过1.2万年以来的最高点。
方精云强调,以上所引述的数据都是通过对冰芯、植物年轮和地质遗存等分析推算间接获得。
尽管人类真正有气温直接记录的历史十分短暂,但在人类进入气象器测时代的150年以来所记录的温度变化,也呈现出气候变暖之势。
方精云在报告中指出,人类进入气候观测时期之后,每10年气温增加0.45度。增加最明显的时期是20世纪的1910年~40年代,30年间气温增加0.6度,50年代~60年代气温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呈现急速上升之势,至90年代末又开始趋于平缓。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这10年(1998~2009),全球温度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尽管温度呈现冷暖交替的过程,但方精云认为,最近100年温度上升,可以从海平面上升,物候变化,冰雪冰川融化速率加快等现象得以验证。
“我国南方降雪在减少,北方降雪在增加,全球冰川在萎缩。过去30年中,北极夏季冰盖面积呈线性下降。”方精云指出,“生物物候期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推迟。植物生长季延长,据我们的观测,一些植物生长期平均每年延长了1.16天。”
“这些现象反映出全球确实在变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方精云说。
气候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应被充分表达
仅仅依赖150年左右的温度记录历史难以反映漫长的地球气候变化历程。因此,地球气候历史的研究者们往往通过文献分析、植物年轮、地质遗存等提出学术观点。其中南极冰层是地球演变史的记录器,珍藏着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信息,南极冰芯的研究已成为全球气候研究最具权威性的一种方式。问题在于,真实的冰芯数据被提取并绘成图表之后,一定会得到真实的解读吗?
对此,方精云院士认为,历史性温度的推算来自于间接数据,其结果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即使在“器测时代”,气象站点的数量和分布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全球温度和趋势的估算。
“气象观测站大部分分布在城市和附近地区,城市化过程会对温度产生深刻的影响。”方精云说,“这也是许多人士质疑IPCC报告的重要因素。”
关于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问题,方精云认为,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在9%~26%,它并不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
据方精云的研究显示,温度与二氧化碳浓度既有相关的时候也有不相关的时候。它们会呈现出正相关,负相关,以及无关三种关系。“至于温度与二氧化碳之间具体什么关系,关系强度有多大,我也说不上。”方精云坦承。
“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导致了温度的变化,那么两者增量之间应该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二者之间没有这样的相关性。现实的情况大家都不清楚。这就是科学界应该告知大众的结果。”方精云说。
方精云对气候预测中的不确定性没有被充分表达表示了担忧。
根据方精云的研究报告,全球自然和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250PgC(1PgC相当于10亿吨碳),其中自然活动排放240PgC,人类活动排放9~10PgC。全球海陆和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总量230PgC。照这样估算,地球总排放量与吸收量之间不能达到收支平衡,相差约有20PgC,这是目前人为总排放的2倍,可见大气中二氧化碳来源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是最近人们才意识到的事情。”
“尽管温度趋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各种因素只能影响增温幅度的大小,而不改变全球在变暖这一总体趋势。地球处于高温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方精云强调。
中国需要减排且潜力巨大
“但是不确定性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未来,不采取任何行动绝非明智的选择。”
方精云认为,环保与低碳,已经形成强大的思潮,任何人在此面前都无法抵挡。“按道理说,在还没有彻底搞清楚之前,我们何必要减排?但现实是没有人能够抵挡这个潮流。”
对我国目前的节能减排目标,方精云的观点是,目前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减排的潜力很大。
而对于未来排放前景的预测,方精云的观点是:“不确定性很大。”“第一是发展速度,第二是新能源使用情况,都不确定。”他说,“预计中国碳排放将在2030年到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西方国家希望中国在2020年之前开始实现绝对减排,这将阻碍中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对此,方精云提出的建议包括:实现政策保障,科技支撑,增强自然碳汇能力,公众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外交努力和国际合作。
“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很重要。不能否认,减排是国际压力,但这也是一种契机,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我们一样需要减排。”方精云说,“面对低碳思潮,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甚至包括气候变冷的因素也应该在考虑范畴之内。”
《科学时报》 (2010-6-7 C1 低碳能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