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忠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3 22:30:19
全球气候变坏 极端天气频发

 

■李忠东
 
2010年第39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中国主题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低碳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气候变化引发的多种灾害。
 
最近几十年来,世界热带气旋活动频繁,飓风和台风横行施虐,与公元1000年前后的情况十分相似。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地球正处于千年来的又一个热带气旋高发期,与千年一遇的飓风活动高峰有关。另一方面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上升致使热带气旋活动增加。据统计,大西洋一年的飓风通常为8次左右,可是在2005年却出现15次之多。
 
由于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风暴、干旱和其他反常的天气变化,能让本来潮湿的地区变得干旱起来,也会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区洪水泛滥。然而厄尔尼诺现象本来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一个积极作用是可以造成风速和风向突然变化的强烈的垂直风切变,从而对飓风产生抑制作用,减少大西洋上飓风发生的次数。在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年份中,对美国进行肆无忌惮袭击的飓风平均每年造成的损失为8亿美元,而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损失则多出一倍,高达16亿美元。
 
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6月1日至8月2日,全国有355个气象站点达到了极端高温事件标准,67个站点日降水量达到了极端强降水事件标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是气候周期变化的结果,极端天气的发生和某一个时段的环流异常或海温异常有关。在全球持续变暖这个气候大背景的作用下,极端的高温事件增加了。因为温度升高,大气的对流活动加强,强降水和冰雹等天气多了起来。
 
研究证实,日最高温度每上升1℃,天气便会引起很大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活动。如果这上升的1℃正好超越了某个“界限温度”,那么对人的生活和健康影响就更大了。“界限温度”指的是当地居民对气候舒适的“感觉上限”,随地理纬度不同而各异。以美洲为例,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居民“界限温度”较低,习惯于凉爽的夏天。当气温上升到29℃以上,生病和死亡的人数便会增加。到了美国南部的达拉斯,终年气候温热,在气温超过39℃时才会引起生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在我国东南地区的上海和广州,“界限温度”为33℃。在气温低于33℃时,温度的变化不至于使生病和死亡的人数增加。如果超过这个“界限温度”,广州当日的死亡人数便会上升大约10%。而上海人不如广州人耐温,当日的死亡人数会上升28%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人体感觉舒适的气候条件是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的综合效应。如果仅指温度一项,人们一般感到较为舒适的区段为16℃~25℃。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测,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4℃。所造成的灾害和恶果将触目惊心:饮用水可能遇到问题的人有11亿~32亿,面临饥饿威胁的人有2亿~6亿,每年沿海地区可能遭受洪涝灾害的人有2亿~7亿。
 
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不容置疑,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已经对全球许多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的趋势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有1/3的两栖动物、1/4的哺乳动物和1/8的鸟类正濒临灭绝。
 
世界自然基金会近日发布一份报告,预测全球海平面高度将在2100年前上升1米以上,这一数字大约为联合国等先前预测的两倍。报告说,这一预测把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原融化考虑在内。海平面急剧上升可能导致沿海地区遭洪水袭击,影响全球1/4的人口。
 
世界自然基金会说,北极气候变暖本身可能成为全球变暖的“引擎”,原因是北极冻土带和湿地含碳量为空气中的两倍。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变暖速度为其他地区的两倍左右,导致海冰锐减。这不仅对极地气候产生影响,而且还会改变其他地区的气候条件。例如,欧洲和北美洲届时将遭遇隆冬,而格陵兰地区则会因海平面上升和湿度剧变迎来暖冬。
 
《科学时报》 (2010-6-4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