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正斌 徐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3 22:30:19
扩大小麦+玉米套种面积应对北方低温 实现粮食新增
 
□张正斌 徐萍
 
今年起《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实施,计划从2010到2020年新增粮食1000亿斤,使粮食的单产每年能够提高0.9%,同时要确保粮食的种植面积保持在15.8亿亩以上。
 
但开局之年我国气候变化异常,灾害频繁,粮食新增1000亿斤遇到困难。目前小麦受低温影响生长状况不如常年,收获期推迟,夏粮新增难度较大。为了达到全年粮食丰收和新增,要加强“夏粮不足秋粮补”的农业防灾减灾措施部署落实。对此,我们提出应对北方低温、扩大小麦+玉米套种面积、实现今年粮食丰收和新增的建议。
 
当前粮食新增存在问题
 
今年我国农业生产形势面临许多困难,西南大旱、北方低温、南方提前出现洪涝灾害。
 
北方小麦生长发育慢,成熟期普遍推迟7~10天,我国夏粮生产形势严峻,有专家预测,我国今年灾害严重,粮食产量可望与去年持平或略增。按照粮食新增1000亿斤计划,要实现粮食单产每年提高0.9%的目标,今年会有很大难度。
 
十几年来我国气候变暖明显,因此在北方麦区小麦—玉米套种和连作的面积明显持续扩大,为我国粮食近6年来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气候变暖明显,以前的小麦+玉米套种(即麦垄点播玉米)技术变成了现在的小麦—玉米连作技术,冬小麦+夏玉米套种面积明显减少。山东省等地区还取消了小麦田预留套种玉米的空行,推广小麦均行种植、小麦收获后玉米硬茬直播连作技术。黄淮海许多地区普遍推行了“双晚”高产技术体系,即小麦晚播、玉米晚收的高产技术。
 
但今年气候情况出现异常,北方小麦主产区普遍低温,小麦成熟期普遍推迟7~10天。因此,再按照往年的连作种植模式和双晚技术模式,等小麦收获后再硬茬直播玉米,肯定就耽误了农时,不利于玉米高产的获得,也不利于全年粮食新增计划目标的落实。
 
当前夏收夏播部署存在问题
 
从各方面的夏收夏播部署安排来看,目前各级政府都强调麦田管理任务落实,如实施“一喷三防”技术,即在小麦生长的孕穗至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抗旱剂)等混配,一次施药可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抗倒伏、增大穗、增粒重的目的;加强夏收农业机械化服务,在组织跨区域联合收割队伍等方面进行了周密安排和优惠补贴支持。但还没有见到有关加强小麦+玉米套种技术落实和扩大小麦+玉米套种面积的部署,很不利于今年低温气候条件下,小麦—玉米全年粮食的丰收和新增计划目标的落实。
 
关于扩大小麦+玉米
 
套种面积的建议
 
春争日、夏争时,玉米提前播种和推迟收获就等于延长生育期,玉米每延长一个生育期就可以增产粮食10~15斤左右,延长7~10天可以增产100~150斤左右。因此,在今年小麦主产区气候低温的情况下,建议在小麦收获前,提前7~10天进行玉米套种即麦垄点播玉米,抢占农时,延长玉米生育期,争取高产。黄淮海大概有1.5亿~2亿多亩小麦—玉米带,如果按照每亩增产100斤,可实现粮食新增150亿~200亿斤。
 
麦垄点播套种玉米在黄淮海平原有很大的推广面积,麦收前7~10天套种玉米,一般结合浇麦黄水进行,如果小麦地土壤水分比较湿润,可以不灌麦黄水,以加快小麦提前成熟,同时还可以减少倒伏和病虫害发生,提高小麦品质。
 
小麦+玉米套种体系要掌握肥地晚套,瘦地早套;晚熟早套,中熟种晚套;高产小麦晚套,中产水平早套;山区早套,平原晚套等技术要点。
 
如果小麦田种植方式是二密(小麦)一稀(空行留给玉米)、三密一稀,或四密一稀的地区和田块,应根据麦田土壤墒情和降雨情况来决定提前套种时间,因为今年普遍低温、建议由原来提前7~10天套种修改为提前8~12天套种,这样可以为玉米生长赢得更多农时,有利于玉米高产。
 
如果小麦田没有留有空行,建议采用人工开行套种玉米,3行或4行小麦套种1行玉米,玉米株距要密,每亩地玉米种植密度在4500~5000株,这样对小麦后期生长的影响较小,还可以提前玉米生育期。另外建议农民兄弟一定要购买和种植防虫防病抗旱的包衣玉米种子,并合理密植。
 
总之,各级政府和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加快落实小麦+玉米套种技术,扩大套种面积,积极应对北方低温对粮食增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抢占农时,通过玉米提前套种,取得全年粮食丰收和新增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科学时报》 (2010-6-4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