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欢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6-3 14:40:42
世博中心:绿色的世博永久建筑

世博中心一角 陈欢欢/摄
 
□本报记者 陈欢欢
 
虽然上海世博会开始不久,但“后世博”早已提上日程,尤其是世博永久建筑的持续利用问题惹人关注。
 
《科学时报》记者在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感知上海”系列采访中了解到,“绿色”几乎成为上海世博会“一轴四馆”的共同特点。尤其是世博中心在获得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的同时,还达到美国LEED金奖级认证标准。这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实属罕见。世博中心成为已经获得和正在申请的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和美国LEED金奖新建建筑中,体量最大的公共建筑。
 
攻克大型公建节能的世界难题
 
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平米耗电量是居民住宅的10~15倍。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巨大,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专家表示,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高,主要是因为常采用玻璃幕墙、不能自然通风、风机跟水泵的电耗巨大等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世博中心采用了LED照明、江水源、冰蓄冷、水蓄冷、雨水收集和透水混凝土及透水砖等符合“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的建筑材料和多项节能环保技术,屋顶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1.0兆瓦,其能源系统堪称国内最复杂的系统。
 
很多被动式节能方案也被利用起来,如南北立面玻璃幕墙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北立面大面积透明的双银LOW-E中空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并能饱览黄浦江美景;南立面因日照充分,采用可开启折线形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其中双层玻璃幕墙中还设计了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既有利于自然通风、遮阳、保温,又不失通透性。
 
另外,同花哨的国外场馆相比,世博中心等世博会永久建筑在建筑风格上的一大特点就是造型规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咨询与研发中心主任张伯仑表示,这主要是出于节能的考虑:“建筑物造型怪异,外立面大,耗能就高”。
 
通过这些解决方案,世博中心最终实现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建筑节能率为62.8%,每年节约的能耗相当于2160吨标准煤(相当于上海1万多户居民全年的总用电量),年节约自来水16万吨(相当于上海1000多户居民的全年用水量)。
 
西北戈壁砂制成透水砖
 
日前,我国南方出现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为硬质地皮,隔绝了地下水源来路,沉降超过预期。一旦有大的降水会挤占市政排涝管道,导致内涝出现。
 
而自4月20日试运营以来,虽然经历多次强降雨,但世博中心门前广场和中国馆广场地面却并没有积水,更为神奇的是,这里还没有任何地沟等人工排水系统。其中的奥妙何在?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世博集团公司世博项目部副总经理成晟透露,这两处的土壤经过土质改造,地面采用透水材料覆盖,雨水能够快速渗入土壤,不通过城市排涝管网排水,更不会导致地面沉降。
 
据了解,为解决硬质地皮隔绝水源的问题,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合力开发了针对上海当地土壤的改善办法。经改善后,土壤可以快速吸水。
 
而地面覆盖的透水砖的原料取自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砂子,透水混凝土则取材于炼钢后产生的钢渣,这两种材料铺就的路面强度丝毫不逊色,但可以使雨水快速自行渗入地下。而且,这种透水砖的价格甚至比普通大理石砖还便宜。
 
据悉,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将会借鉴上海世博会的经验,大面积采用透水砖。
 
“四节”的完美体现
 
作为上海世博会永久保留建筑,世博中心在世博会期间是各种活动和会议的举办场所,世博会后将迅速转型为会展中心。关于能否顺利转型,专家表示:不用担心。
 
上海世博集团公司世博项目部总经理宁风透露,根据世博会之前的调研发现,上海市大部分展览需要3万~7万平方米的面积,但实际中的展馆多以3万平方米以下居多,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展馆也有,世博中心7万平方米的面积正好弥补了中间的空白。况且世博园区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适合消费类产品展览。
 
记者还了解到,世博中心的空间可分可合,可进行各种规模的展览和会议,同时各功能空间可以在会议、展览、运动场和演出中弹性转换,避免了场馆闲置的风险。
 
此外,世博中心按照高于五星级酒店的标准设计和建造,有很多匠心独具之处。如安装于大堂北侧的近400平方米的LED屏,采用了镂空设计,屏幕关闭时,通过“透明”的屏幕可直接看到室外美景;大堂内设有近500平方米的垂直绿墙、景观水池和水上天桥;世博中心还大胆采用了防屈曲支撑(BRB)技术,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的抗震减灾性能。
 
绿色建筑的标准包括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等内容,这“四节”在世博中心都有完美体现:空间结合了会议、演出、展览等多重功能,体现了“节地”;LED照明、江水源、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等环保技术体现了“节能”;新型结构在大幅减轻重量的同时提升了抗震性能,体现了“节材”;地面采用透水砖和透水混凝土,雨水实现回收利用,体现了“节水”。
 
“从各方面考虑,这都是一栋绿色低碳的建筑。” 张伯仑总结道。
 
《科学时报》 (2010-6-3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