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陆琦 崔雪芹 孙琛辉 周悦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31 23:23:1
反思金融危机 重构经济秩序

 
开幕式现场   刘畅 /摄
 
本报讯 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10”于5月29日~31日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反思·复苏·重构”,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学、政、商界代表就金融危机后亚洲经济的复苏与转型展开深入探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目前金融危机引起全球经济的动荡已经逐渐走向尾声,但由此触发的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仍在继续。“危机之后我们更需要反思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影响,只有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才能保障世界经济可靠的强有力的复苏。只有渐进式地重构国际经济秩序,才有可能防止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
 
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出席开幕式并作演讲。唐家璇在演讲中表示:“亚洲和世界经济正在一步步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逐步恢复增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引发危机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世界经济好转的基础还很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将长期存在。”
 
他认为,这场危机促使人们对于亚洲传统发展的模式进一步开展深刻的反思:一是对过于依赖外需的反思,在世界经济结构面临深刻调整、美欧消费需求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亚洲国家需要加快培育内需,切实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二是对高昂的环境代价的反思,随着绿色和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兴起,亚洲国家需要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积极地促进绿色循环经济的增长;三是对民生保障不足的反思,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大力改善民生应该成为亚洲国家的努力方向。
 
肖卡特·阿齐兹则表示:“亚洲完全可以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中获益。”他认为,亚洲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统一的巨大市场,以此进一步提升亚洲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可以帮助亚洲在全球的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中国毫无疑问也将成为亚洲以及全球最重要的催化剂”。
 
本届上海论坛下设“金融危机后的反思与重构”、“新型能源与低碳经济:亚洲经济转型的引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合作”、“亚洲国际关系的重构·重组·重思”、“全球危机后亚洲城市的反思”、“变化中的公共政策:影响与价值”及“中国经济复苏的全球影响:道路与经验”等七个分论坛,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创新”圆桌会议、世博特别活动。
 
闭幕式上,上海论坛专家委员会主任袁志刚代表上海论坛,发布了《上海论坛共识》。共识指出,亚洲稳健复苏和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值得期待,为了应对内外部的多重挑战,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健复苏,亚洲各国必须立足长远发展,增强域内合作,认真反思增长模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多维重构来夯实亚洲经济复苏的基础,打造亚洲经济持久繁荣的新型动力机制。中国应通过发展方式转型形成更具包容性和持续性的增长方式,通过刺激国内居民消费来夯实增长的内部基础,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扩展贸易的赢利空间,以此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在更高层次上开展良性互动。
 
共识中还提到,由于能源和生态的时空配置对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亚洲的秩序重构还应考虑新兴能源和低碳经济的引擎效应。亚洲各国应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推进能源利用、生态保护和气候合作,日本、韩国等国应基于其发展阶段率先降低排放量,并对其他国家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中国、印度等国既应基于大国责任提出减排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应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低碳经济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不仅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新兴能源,而且需要依靠自主创新和市场完善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着要素流动性和人口集聚性的增强,亚洲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亚洲各国必须认真总结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努力找寻城市发展的最优路径,以在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改善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自2005年以来,上海论坛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上海论坛不断地充实内涵,凝结思想的精髓,努力为亚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发展建议,并逐步成为国际顶尖的探讨亚洲与全球经济的精英论坛,成为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
 
(陆琦 崔雪芹 孙琛辉 周悦生)
 
《科学时报》 (2010-6-1 B3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