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护“亚洲水塔”——遏制喜马拉雅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 |
|
由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和中国印度友好协会主办的“中国印度高端学术交流会——第二届中国印度论坛”于5月15日~16日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行。在会议分论坛——“中印环保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在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双重压力下,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退缩、湿地减少、草地沙化、森林退化,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水土保持功能正在下降,严重威胁到喜马拉雅地区的“亚洲水塔”作用,造成上游地区严重缺水和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频发现象。印度和中国作为喜马拉雅南、北坡的两个大国,正共同遭受喜马拉雅地区生态退化的不利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董世魁在论坛的发言中提出中印两国应携手进行合作研究、体制机制共建、双边及多边对话、公众参与式管理等,通过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来减缓生态退化对跨境水资源的威胁,促进喜马拉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谈到喜马拉雅地区,人们联想最多的就是世界最高峰。其实,喜马拉雅山还是整个亚洲的“水塔”,这个区是亚洲十大河流,包括我国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
就喜马拉雅地区的生态系统而言,第一是草地,该地区50%以上被草地覆盖,22%~23%是森林,雪盖和冰川大概占18%,9%是农田,此外还包括城市等其他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供给、调节、支撑和文化传承等生态服务功能。
董世魁长期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尼泊尔喜马拉雅地区从事生态系统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喜马拉雅地区最大的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有深入的研究,在谈到喜马拉雅地区水资源保护的问题,他表示:“目前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我国的草地90%以上在退化,青藏高原地区约有1/3的草地发生了退化,生态服务功能大大下降。学界认为,青藏高原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暖干化是草地退化的自然原因;二是超载过牧,近年来牲畜数量的剧增,对草地的压力非常大,这是造成草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面对这些危机,现在国际上有两大观点,一个是适应,一个是减缓。董世魁教授重点谈了如何适应,他在研究中发现,尼泊尔虽然很穷,政府投入很少,但是当地的村民具备相当的智慧,很善于自己管理,选出社区委员会,管理非常有序。而我国过去多年的改革把这种基层组织的作用弱化,因此,可以考虑在这点上向尼泊尔学习。此外喜马拉雅地区的老乡,他们有很好的传统,比如说游牧的方式,就是很好利用水资源和植物资源的模式,也需要我们认真考虑传统文化在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中的主要作用,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民间体制机制和传统文化知识。
董世魁还提到,目前中国和印度政府都认识到保护喜马拉雅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保护喜马拉雅地区生态系统需要有两国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的合作。在地区层面上应建立框架性合作结构,在这个结构下双方共同应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现在喜马拉雅地区没有一个完整的区域性政府管理机构,能否考虑通过南亚合作组织把这个框起来,制定一些法律法规,或者体制机制做一些事情,共同应对喜马拉雅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曹宁)
《科学时报》 (2010-6-1 B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