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赋兴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31 23:23:1
一生倾情育桃李
——物理教育研讨会暨赵凯华先生80寿辰庆祝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本报记者 张赋兴
 
近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物理教育研讨会暨赵凯华先生80寿辰庆祝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庆祝会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党委书记陈晓林主持。来自物理教育界的上百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副处长吴爱华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在会上讲话,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赵凯华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从事物理教育事业,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60年北大物理情
 
对于很多学习物理的学生来说,赵凯华是一位亲切而又令人敬仰的长者。他从教六十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他笔耕不辍,写下了许多国内大学首选的经典教材,学习过赵凯华教材的教师、学生可达百万人以上。
 
赵凯华于1930年5月2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0年毕业留校执教。3年后,赵凯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1958年获苏联的副博士学位后回国。
 
大学毕业后,赵凯华便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生涯,除留苏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从未中断。从苏联回国后,赵凯华即被派到普通物理教研室,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地球物理系、技术物理系学生上大课,讲授普通物理电磁学和光学等课程。
 
赵凯华热爱教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钻研。由于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他的讲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严谨、精练,又生动、优美。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觉得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自回国后直至1966年,赵凯华一直担任北京大学普通物理教研室副主任职务。他和丛树桐主任、李椿副主任一起,继承了虞福春教授、黄昆教授的传统,保证了北大普通物理学教学的质量。
 
1983年到1990年,赵凯华继虞福春教授之后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他们为物理系从“文革”劫难中复苏,为物理系科研工作的开展、教学秩序的恢复和重建、师资队伍的整顿与晋升、留学生的派出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长期担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两届,1991年~1999年)和所属的教学委员会主任及名词委员会主任(三届,1991年~2003年),又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委员会委员、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勤奋多产 力推物理教学发展
 
“文革”结束后,赵凯华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厚积薄发,开始编著物理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他与陈熙谋编著的《电磁学》和与钟锡华编著的《光学》二书,都获得1987年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他从1988年起在《大学物理》上连载《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于1991年结集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而赵凯华以10多年的时间与合作者编写的《新概念物理学》教材的出版,打破了基础物理教材编写模式单一的框框,而且以其内容的丰富和与物理学前沿的衔接,被许多学校采用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鉴于赵凯华为我国大学基础物理教育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就,以及表达全国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的老师们对赵凯华的崇高敬意和深切谢意,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于2008年授予赵凯华“物理教学杰出成就奖”。
 
1982年1月,《大学物理》创刊,主编班子由赵凯华、喀兴林以及清华的丁俊华教授和南开的潘维济教授组成。赵凯华亲自主持审稿和讨论,他本人也积极为《大学物理》写稿,一直保持着杂志文章的质量和信誉。赵凯华关注学术前沿问题,以杂志为媒介展开学术讨论和总结,切实实现着《大学物理》杂志作为一份教学刊物的主要目的。
 
赵凯华是一个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对大学文科学生开设物理课,在教学中提倡两种文化(科学和人文)的融通,提倡在工科加强物理课程,提倡物理教育的现代化,关注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培训、选拔和带领中学生参加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他于1986年~1988年连续3次带队参赛,并在1994年主持了由中国物理学会承办的第25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他主持制定了新版《物理学名词》(1991年和1996年),主编了《英汉物理学词汇》,继老一辈物理学家王竹溪等人之后,为我国物理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作出重要贡献。赵凯华还前后三届担任IUPAP下属ICPE的委员,为中外物理学教育的交流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多次出国参加IUPAP的会议和ICPE及其支持的各种物理教育会议。
 
出席会议的学者认为,赵凯华之所以受到同辈学人的拥戴及晚辈学生的敬仰,不仅仅是由于他渊博的学识,更是因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采。他淡泊名利,关注的是整个中国物理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真理,从不会因碍于情面而对学术上的错误听之任之;勇于批评一些社会的弊病,而不在意是否触到了某些人的痛处;永远以传承薪火为己任,鼓励年轻人不断进取,并传授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取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赵凯华所展现出的真正的学者风范,使我们看到了有别于世俗方式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而赵凯华也将成为后辈人所学习、效仿的榜样。
 
《科学时报》 (2010-6-1 B2 校园)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