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明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25 21:0:37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更灵活 市场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黄明明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浮出水面的时间越来越近,此规划是中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为紧抓这一节奏,各地都相继出台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希冀能在这一经济增长方式重大调整中抢占制高点。企业在这一战略转型中应该如何找准定位?需要哪些方面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科学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负责人刘晓华。
 
《区域周刊》:如何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当前各省市都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建设,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刘晓华:我个人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包含几层意思:首先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近些年来的发展中在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改变比较大的,同时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产业。其次从战略性来看,在国家层面应该是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产业。
 
为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地,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特别是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受政策支持影响,对产业拉动作用很大。以物联网产业为例,为什么物联网领域的科研机构多在北京,而当前的研究以及产业进展在无锡发展得最快,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支持的结果,一方面是市场公平竞争的结果。
 
因此,在各地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避免重复建设、产业雷同的途径是要通过政策的灵活度和市场的开发性使其进入正常的轨道、公平竞争。
 
《区域周刊》:从政策层面,应该如何推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刘晓华:激发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很关键的因素。就企业家和科技人员来说,最基本的需求是办企业和生活的环境。为此,政府可以在减免税收、提高个人生活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自由度,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以往的实践证明,政府强制性、形式化地发展某一产业是不行的。“拉郎配”的方式往往会造成产业发展的被动性,很难进行下去。政府的制约往往会造成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不灵活,企业觉得不够解渴。
 
市场和政府的混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竞争的不公平。新兴产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该由科研机构、企业自发形成自己的联盟,用户从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让市场去支配和调节。
 
《区域周刊》: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该如何立足?
 
刘晓华:民营企业在新兴战略性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说当前的三板上市,70%都是民营企业。就中关村而言,以汉王科技、乐普医疗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都是在新兴产业中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的企业。
 
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点,涉及面不宜过广,在大的行业背景下找到有自身优势的具体方向。以信威通信为例,在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背景下,信威通信仍是以其SCDMA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站稳了脚跟,从专网中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推动了民族通信产业的发展。
 
《区域周刊》: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应注意哪些问题?
 
刘晓华:从几次技术革命来看,过去我们在需求上与国外差距很大,没有自己的需求。现在我们的需求和科技成果基本上和世界同步,比如对手机的需求。需求的同步促进了科技的创新。当前,中国缺乏的是产业化的能力。政府应该放开手脚,让市场大有可为。政府的导向作用在产业发展初期可能会起到作用、效率高。但当进展到产业化阶段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反而会制约产业化的进程。为此,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从政策上给予更加实际的优惠,让市场起主导作用,让产业在市场的竞争和需求中内生,让企业在市场的发展中优胜劣汰。
 
《科学时报》 (2010-5-26 B1 区域周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