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被法国纪录片《鸟的迁徙》感动过——为候鸟南迁北移漫长而执著的征程。但每年数以百亿计的候鸟为什么要在相隔数千甚至上万千米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候鸟在春季和秋季的迁徙路线是否一样?想了解这些问题,就读读《鸟类的迁徙之旅》吧。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作者樋口広芳还是影片《鸟的迁徙》的学术顾问之一呢。

《鸟类的迁徙之旅:候鸟的卫星追踪》,[日]樋口広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定价:25.00元
□本报记者 李芸
当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马志军得知复旦大学出版社有意将《鸟类的迁徙之旅:候鸟的卫星追踪》一书引进出版时,他特别高兴,并欣然担任该书的审校工作。马志军说《鸟类的迁徙之旅》是亚洲做候鸟迁徙研究水平最高的学者为普通公众写的一本科普图书。
该书作者樋口広芳现今任教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候鸟迁徙近20年,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卫星跟踪技术研究鸟类迁徙的专家之一。《鸟类的迁徙之旅》汇集了樋口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他用第一手资料及亲身经历,带领读者跟随鸟类迁徙的旅程去解读鸟类迁徙的奥秘并了解鸟类学家的生活。马志军说:“樋口虽是一位学者,但他的这本书面向大众,通俗易懂。2005年在日本出版,很受读者欢迎,卖了好几万册,之后韩国引进过,也反响不错。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国的读者,因为樋口书中提到的很多内容涉及到中国,研究的鸟类我们也很熟悉,像他提到的白鹤几乎整个冬天在中国鄱阳湖度过,还有我们熟悉的丹顶鹤、白枕鹤等等。”
研究方法的突破性进展
获取候鸟南来北往的路线图,过去通常是通过在不同地点观察或捕获佩戴脚环或颈环的鸟来进行。这种环志活动是研究鸟类迁徙、移动和生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曾获得了很多宝贵的信息。但是在没有调查人员的地方,或是鸟类难以捕获和观察的地方,就很难追踪。樋口举例说,从1981年到1996年这15年内,俄罗斯和中国一共给229只丹顶鹤戴上了脚环,然而放飞后,通过再次观察和重捕得到捕获地以外其他位置信息的仅有11例,可见获取信息之困难。
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便想到通过安装信号发射器,用人造卫星接收发射器发送的电波信号来追踪候鸟的长距离移动。樋口称这种研究方法是“突破性的进展”。1990年,樋口参与了日本首次对鸟类开展卫星追踪的尝试。这次追踪给4只从日本北海道到西伯利亚迁徙的小天鹅安装了信号发射器,但有3只在迁徙途中失去了消息。一只雌性天鹅乘子,监测到它到达了北极圈的繁殖地。这是可喜可贺的第一步,之后,卫星追踪技术开始参与研究工作。
卫星追踪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使人类可以较完整地跟踪鸟类数千甚至上万千米的迁徙,研究人员足不出户便可对鸟类的迁徙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现在能够在电脑上使用的数字化地图,再加上动画效果,可以使鸟类迁徙的演示更加富有真实感。
谈到国内卫星追踪技术的发展,马志军说中国也已经启动了该项技术,云南昆明的黑颈鹤的追踪、青海斑头雁的追踪都有使用。“这项技术在我国的使用并不普及,最重要的原因是费用相当高。这一点樋口在书中也提到,是发展卫星追踪技术的难点之一。前不久樋口来上海和我们合作一项候鸟的迁徙,安装在鸟身上的太阳能发射器价值2万一个,通过卫星传数据,每天大约要几百元,一年的费用相当大。”马志军说。
除此之外,马志军说卫星追踪在技术上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一般经验,信号发射器和固定装置的总重量不能超过鸟类体重的4%,这才不会给鸟类的日常生活和飞行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如何让发射器更轻便,能安装在更小型的鸟类身上,如何让电池的寿命更长,能获取更长时间的信息等等都是以后要解决的问题。
樋口说,他对先进的技术充分应用于鸟类的研究和保护中充满无限期待。因为通过卫星追踪获得的信息是从平常的观察和实验中无法得到的、十分宝贵的信息。
迁徙研究应用于环保
对鸟类的行踪进行监测不仅是去解读鸟类的奥秘、获取信息并将其应用于环境保护,也应该是候鸟卫星追踪工作的应有之义。
樋口在研究中发现一个现象让他颇为触动。樋口发现朝鲜半岛的非武装地带,候鸟利用得特别多。该非武装地带位于韩国和朝鲜之间,是战争中遗留下的一条分界线。这一地带出入受到严格管制,一般活动一律禁止,而其外侧的人民统制区域,除军事活动以外只允许农业活动,经济开发活动被严格禁止。但候鸟在这里的生活却十分悠闲,候鸟在春秋两季迁徙时,都会频繁、长时间地利用非武装地带。像白枕鹤在整个迁徙的28~85天中,有20~50天是在非武装地带度过。樋口曾去过非武装地带,那里士兵日夜严密监视这个区域,紧张气氛中候鸟却生活十分美好,樋口说:“这真让人既欣慰又心痛。南北融合和统一是民族的夙愿,但这片自然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如何能和平利用这一区域是一个重要课题。候鸟长途迁徙的停歇地相当于人类的国际机场,是进行休整、补充能量、恢复体力的重要地方。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地方,迁徙途中的候鸟就很难平安飞到目的地。”
候鸟迁徙停歇地的信息在确定保护区的边界和范围时也起到重要作用。樋口提到我国黄河口已经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从卫星追踪的结果来看,多数丹顶鹤和白鹳在迁徙停歇期的停歇地位于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同样的情况还有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区域,这里是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枕鹤、白鹤、鸿雁等大量水鸟的栖息地。但多数白枕鹤和白鹳停留的位置都在保护区范围之外。樋口说:“候鸟栖息地的确定、保护区范围和边界的再评估、栖息地环境特征分析等这些内容都应该通过候鸟卫星追踪来获取信息。”
马志军说:“近几年,新技术的发展让鸟类迁徙研究发展迅速,遗憾的是,我国不仅从事鸟类迁徙的研究人员很少,鸟类爱好者的人数也远远无法与欧美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家相比。要知道观鸟是欧美国民仅次于园艺的第二大户外活动。但最近10年间,我国出现了一批观鸟者,他们的观鸟记录以及环志鸟类的目击记录为了解鸟类的迁徙活动提供了宝贵资料。我希望樋口的这本书能让公众了解候鸟、参与到观鸟活动中来,这对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很有作用。”
《科学时报》 (2010-5-20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