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致真
除了阳光、空气和水,现代文明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也许就是电了。从规模宏大的社会生产到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电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细枝末节。我们对电的依赖从来没有这样强。2003年8月14日下午,北美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停电事故,整个社会顿时陷于混乱和瘫痪,其损失不亚于一次强烈地震。电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却成了人类的生命线,这种状况在100多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早在公元前600年,古希腊七贤之一泰利斯就发现了琥珀和皮毛摩擦后带电,英语中电的名词就来自希腊文“琥珀”。但直到1851年伦敦世博会拉开现代工业化帷幕时,电的地位还无足轻重。除了电报已经成些气候,偌大的水晶宫里只有几个电钟和电镀设备。不过电的缺席也许只是表象,因为人类的电学知识体系已经基本奠定,1752年富兰克林用风筝捕捉了天上的雷电后,伏打、安培、欧姆、法拉第等一批科学巨匠接踵而至,电已经在实验室里羽毛渐丰和蓄势待发,只待大踏步走出来改天换地了。
电灯之所以成为最耀眼的发明,因为人类从此不再靠点一把火来寻找光明和驱除黑暗。1802年,英国科学家戴维用2000个原电池叠成的电池组连接两个碳棒,让电弧穿过10厘米间隙发出夺目的光芒。随着法拉第发电机的改进,弧光灯有了稳定可靠的电源。1874年,法国已经用弧光灯照亮广场和大型建筑。1876年费城世博会第一次迎来电灯的光临,法国展出的弧光灯推动了美国布拉什公司、汤姆逊·休斯敦公司群起效尤。用自动调节装置使碳棒在越烧越短后保持恒定的距离;为电极加上玻璃灯罩以减少碳棒的消耗。弧光灯成了最早造福人类的光明使者。但炫目的弧光灯更适于户外或大空间使用。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俄国工程师亚波罗·契科夫用64个弧光灯照亮巴黎大剧院前的近千米街区,被人们称为“电蜡烛”。1889年巴黎世博会选择晚上开幕,就是为了展示电的魅力。馆内外共有1000多个弧光灯大放异彩,使用电压为60伏,亮度从几百烛光到10000烛光不等。这是弧光灯最辉煌的时代。在碳棒后面加上抛物面反光镜,弧光灯就成了发出平行光线的探照灯,亮度随之增强千倍。安装在埃菲尔铁塔上的探照灯有60000烛光,口径150厘米。巴黎的夜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势欲扫天的人造光源,从数公里外直视仍会感到耀眼欲盲。
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照明并非由弧光灯独挑大梁。除了煤气灯仍然分一杯羹外,最引人瞩目的是白炽电灯靓丽登场,照耀和装点着各个场馆。爱迪生公司用2万个灯泡构建成一座14米高的灯柱“光明之王”,展出的白炽灯从4烛光到250烛光共13个品种,工作电压均为110伏,并且详尽演示了白炽电灯生产的每个步骤和整个流程。法国、俄国、比利时也分别展出了白炽电灯,但只有爱迪生的展览在众望所归下获得大奖。白炽电灯无疑是这次世博会上最影响深远和前途光明的展品。全世界的有识者预见到,当大街小巷和寻常百姓都开始安装电灯,夜幕下的人类社会将完全变成另一番景象。百代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存状态,也将为之改观。白炽电灯划时代的意义还在于,电力产业从此开始了真正起步。
把电灯和爱迪生的名字连在一起,已经成了人们长期的习惯。白炽电灯究竟是谁发明的?历史学家至少能列出20多人比爱迪生更早制造出白炽灯。1881年巴黎国际电气博览会的里程碑意义在于,其间召开的首届国际电学大会统一了电压、电流、电阻、电容的国际单位,并且展出了爱迪生、斯旺、马克沁、福克斯4位发明家的白炽电灯。爱迪生的马蹄形灯丝取材于竹子,斯旺的双环形灯丝取材于棉花,马克沁的M形灯丝用布里斯托纸板碳化而成,福克斯的椭圆形灯丝底盘使用了中国墨,看去确实各有千秋。
斯旺于1850年研制真空碳丝白炽灯泡的时候,爱迪生才刚刚3岁。斯旺1879年1月制造出实用灯泡并安装在家里,爱迪生的电灯当年10月才首次试验成功。若非由于早期真空泵达不到标准和发电机进步缓慢,斯旺的白炽灯应该会提前问世。而后来能有众多发明家八仙过海并四方告捷,恰好证明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促成了白炽灯的应运而生。爱迪生在英国建厂时,斯旺状告爱迪生侵权并获胜诉,法庭裁定斯旺分享爱迪生公司股份,这便是“爱迪斯旺公司”的由来。那时的电力行业官司迭起,初创的爱迪生公司“诉状等身”,仅和美国电灯公司的缠讼便长达6年之久。但困难和挫折都没有阻挡爱迪生公司一枝独秀,迅速取得全球性的压倒优势。其中原因值得认真思索和推究。
白炽电灯的原理并不复杂,灯丝在电流通过时达到炽热状态而发出光子,密闭的玻璃灯泡被抽成真空以防灯丝氧化。其中要旨在于灯丝必须导电,并且不能在发光前熔化。早期的白炽灯丝用铂金制作,这种“寸金买寸光”的昂贵成本难以推广,而碳的熔点高达3500摄氏度,因此迅速被锁定为最佳灯丝材料。关键在于要将碳丝做得又细又长,以求获得足够的电阻值。爱迪生先后尝试过数千种材料,包括木头、麦草、纸张,甚至胡须、头发,用类似于烧板炭的方法除去其中的纤维和有机成分,留下纯净的碳质骨架。
1880年,爱迪生派摩尔到中国和日本寻找优质竹子,将1000多种标本带回他的门罗公园实验室,发现其中300余种可用,而日本一个小山区特定年龄和季节的“马达克”竹子最为优良。此后,爱迪生又先后4次派人远征,靠徒步行走和乘独木舟深入巴西南部原始森林;沿亚马逊河周游拉美列国,最后又派遣里卡尔顿花1年时间走遍全世界,“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头来认定还是日本竹子冠绝全球。仅从这一事例便可看出爱迪生的成功绝非偶然。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个天才常常不过是有能力完成家庭作业的人。”爱迪生的肺腑之言确实是其毕生甘苦的真实写照。爱迪生创造的“试错法”,或叫“排除法”、“逐步渐进法”也许是一种“神农尝百草”式的笨办法,但在各种天然物质缺乏数据积累的年代却不无合理之处,何况实验从来是科学的基础。作为脚踏实地的发明家和企业家,爱迪生的成功还得益于他卓越的经营才能,把灯泡生产只看做整个电灯系统的一个环节。同时配套生产导线、插头、开关、电表、保险丝等,并大规模办起自己的发电厂,这些都是让其他发明家只能望其项背的。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对于电业发展的影响难以估量。不仅因为电在这届世博会上头一次独立门庭,建造了庞大的电力馆,也不仅因为煤气灯第一次退出舞台,完全使用了电力照明。芝加哥世博会的重要背景是,直流电和交流电正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电流战争”。交战双方旗鼓相当,直流电一方是“发明之父”爱迪生和新组建的通用电气公司,交流电一方是初露头角的塞尔维亚移民科学家特斯拉和实力强大的威斯汀豪斯公司。芝加哥世博会照明竞标成为两厢的战略博弈。通用公司将报价从最初每盏灯18.49美元一直砍到5.95美元,总额从170万美元下降到不足45万美元,此后便再不让步。威斯汀豪斯公司则孤注一掷,断然以低于40万美元的报价赢得了世博会的照明权。合同于1892年5月23日正式签订。芝加哥世博会就此成为交流电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葛底斯堡战役”。
“电流战争”应该说是爱迪生首先发动的。打从美国有了电灯,直流电便是唯一的国家标准,爱迪生的地位不容挑战。但直流电的弊端日益明显,由于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巨大损耗,发电厂只能覆盖1.6公里内的用户,为了减少电阻,必须不断将铜线加粗。纽约市到处可见沉重下垂的电缆和密如蛛网的导线。1881年爱迪生在纽约珍珠街建造的第一个发电站仅供60盏灯照明。1888年爱迪生公司总用户为112万盏电灯,而不同功率的发电厂就达1700个。
年轻的特斯拉初到美国给爱迪生打工时便提出了交流电方案,但缺乏数学素养的爱迪生却不能理解。当威斯汀豪斯从饱受轻慢的特斯拉手中买走交流电专利后,“天下从此多事”了。交流电能够通过变压器将电压升高到几十万伏并以极小损耗传输到远方,然后将高压降低送到用户。这是一场几乎将直流电体系推倒重来的革命。
爱迪生不再沉默,他铁口断言交流电不安全:“直流电如一条小河,平静地流向大海。交流电像一股恶浪,狂暴地撞向峭岩。”为证明这一理论,爱迪生多次当众用交流电将猫、狗和马电死。此类表演的高潮是电死纽约公园的大象图泼西。爱迪生还指示下属搞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交流发电机,为纽约市政府制造了美国第一部电椅。当威斯汀豪斯抗议纽约政府违反人道并诉诸法庭时,爱迪生出庭作证说电椅是处决囚犯的首选途径,致使纽约政府胜诉。此后哪个犯人处死了,公众便说“被威斯汀豪斯了”。
《科学时报》 (2010-5-20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