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麻晓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13 22:23:27
传播科学的智慧之火
——中国科普研究所建所30年回顾
 
□本报记者 麻晓东
 
5月16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即将迎来建所30周年。1980年,由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提议,伴随着“科学春天”的脚步,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作为一家中央级公益类科研院所,中国科普研究所在科普理论研究,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回顾中国科普研究所30年来走过的历程,也可从中梳理我国科普理论研究的发展变化。
 
缘起及创立
 
1978年5月23日至6月5日,中国科协在上海召开了由300多名科普作者、译者、编者、科普美术工作者、科教电影工作者和科普组织工作者参加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中国科协顾问高士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华罗庚,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国家出版局副局长王子野以及著名科普作家、翻译家、编辑家、出版家温济泽、贾祖璋、赵学田、张金哲、史超礼、郑公盾等参加会议并发言。会上发起成立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筹委会。
 
1979年8月,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邓颖超、姬鹏飞、陆定一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全体代表。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科普作协。茅以升、高士其被推举为协会名誉会长,董纯才为理事长。
 
1980年1月8日,为加强科普创作队伍建设,高士其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就如何发展我国科普事业,提高我国科普创作水平以及培养、造就一支可享誉世界的科普理论与创作队伍提出建议。1980年1月18日,邓小平批示:“请方毅同志考虑。”1980年1月23日,方毅批示:“高士其同志热心科普工作,并写了很多好的科普作品。这件事很重要,但机构要精,行政人员要少,主要是科学家。请裴丽生同志研处。”
 
批件下达中国科协之后,裴丽生、刘述周、孙照寰、王顺桐、林勃民、王文达、聂春荣等于1980年4月19日以中国科协的名义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的请示报告。
 
1980年5月19日,国家编制委员会下达了《关于建立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及其编制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建立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与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合署办公,编制50人。科普所的主要职责初定为:科普理论研究、科普工作研究、科普创作研究、科普作品研究和中外科普比较研究。
 
建所后,中国科普研究所立刻投身于中国科普事业的洪流中,在历次重要科普政策、法规的制定中都积极发挥着自己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作用,直接参与了《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法规政策的制定,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着一系列政策、法规。
 
30年学术成果丰硕
 
当前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对科普事业的政策规定,围绕《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进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这种氛围下,中国科普研究所也努力为国家科普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科普研究事业贡献着力量。30年来,该所在其承担的各项职责中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科普创作方面,该所研究人员在上世纪80年代就编写了至今依然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普创作概论》和《科普编辑概论》。1982年4月,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北戴河召开了“科普创作研究计划会议”,会上决定编选一套“科普佳作选丛书”。这套书经过两届所领导和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历时近12年,于1993年先后完成,丛书共计10本。此外,由科普所策划编写的系列“科普创作选集”及高士其书系也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好评,并成为国内原创科普作品的经典。该所著名的科普美术家沈左尧和科普漫画家缪印堂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科普美术和漫画作品,多次开展太空科普美术展、科普漫画展等展览活动。1997~1999年间,科普所还组织进行了3次主题科普漫画创作活动,分别为“反对封建迷信”、“爱我家园”和“人口与资源”,以漫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启迪教育公众,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意识和素质,并于2008年结集出版了《中国科学漫画精品集》。
 
在揭露迷信、反对伪科学研究方面,科普所同样作品颇丰。如与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科普片《巫师的骗术》、《当代迷信录》、《骗术的真相》,与民政部合作拍摄的《大地的文明》等,这些作品虽然拍摄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今天仍作为优秀的科教影片在放映。
 
随着科普的深入发展,科普理论的研究也在深入发展。学者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科普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本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本国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因此,不断地、定期地观察和研究本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政策和方法,更为有效地推进和促进本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科普工作和科普效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从1996年起由科普所正式独立承担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至今已经完成6次调查,逐步建立起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变化观测网,每次调查都形成了研究报告,调查结果均以独立一章的篇幅收录进《中国科学技术指标》(黄皮书)中,并通过其英文版与世界各国交流。
 
《中国科普报告》是中国科普研究所编撰的关于中国科普发展的年度报告。2001年,《中国科普报告》正式启动,2002年完成第一册报告,至2008年,《中国科普报告》共出版7本,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全面、客观描述国内科普状况的年度性报告,对全社会了解和支持科普,以及为中国科协指导科普工作和政府制定科普政策提供了参考性意见。2009年,《中国科普报告》改版为《2009中国科普报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报》,在结构、内容上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3年来的情况进行总结,本书目前已经出版。
 
在青少年科普研究方面,科普所也取得了一系列有社会影响力的成就。1998年、2000年、2002年,中国科普研究所会同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分别实施了3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和对策研究”。3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一般课题,调查过程及结果被多家媒体报道。多年来,由科普所编写的《青少年科学探究》、《创新之源——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活动方案精选》、《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等著作也为国内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启迪。
 
此外,中国科普研究所在城乡科普研究、科普理论研究、科普效果评估研究、科普资源建设、少数民族科普等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而奋斗
 
国务院2006年1月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我国未来15年科普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规划。在这个纲要的指导下,我国又制订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于2006年2月6日由国务院颁布,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对2006年到2020年中国的科普事业提出了详尽的规划。《科学素质纲要》“十一五”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科学素质纲要》的总目标是: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也就是说要再奋斗十几年,才能把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20年左右。
 
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到2007年年末,我国公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2.25%,而美国同时期的数据是25%。所以,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科普研究所是伴随着“科学春天”来临的脚步声而诞生的,从那时起,探索科学传播理论、振兴科学传播事业就成了科普研究所的使命和追求。在今后的科学普及之路上,中国科普研究所将继续肩负起创新科普理论、引导科普实践、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科学时报》 (2010-5-14 A2 国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