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索植物结构六十载硕果辉煌 站三尺讲台解惑育人桃李成蹊 |
——写在西北大学教授胡正海从事教学科研工作60周年之际 |

□本报记者 张行勇
五月上中旬的西安,古城墙下护城河两岸的槐树枝繁叶茂,已是成行成片成林,槐花飘香,沁人心脾,涤尽了前些日子几次遮天蔽日的沙尘暴留在人们心里的阴霾。
5月14日~18日,中国植物学会将在陕西省举行“第九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并在会议期间举行庆祝胡正海教授从事结构植物学工作60周年活动。而今年也恰逢胡正海八十寿诞。作为与胡教授相识且在其关怀培育下编辑出版《西北植物学报》20余年的学生、忘年之交的自己,记者感悟到了“光阴荏苒,白驹过隙”的含义。为此,简略记述胡正海走过的科研、育人之路与成绩,特别是先生对学生影响较深的几件事。
“白专”典型:“不搞棉粮油,只搞昆仑山上一棵草”
胡正海出生在浙江省湖州市,大学在江苏省苏州市的东吴大学求学。这两个地方都是江南鱼米之乡,生活条件较好。1953年,从生物系毕业的胡正海响应祖国号召,来到大西北,进入西北大学生物系工作。胡正海从事植物结构学科研工作60年,重点研究经济植物的发育解剖和被子植物比较形态学,尤其是在植物分泌结构、异常结构以及药用植物的结构与主要药用成分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的成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发表学术论文360余篇,出版《植物异常结构解剖学》、《中国药用植物种子的形态鉴别》等4本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并先后到德国、日本、以色列、美国进行学术交流。1990年被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陕西省科协授予他陕西科技精英称号。
“能取得一些业绩,主要是由于安心于西北大学,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虚心学习他人长处和自己不断努力。”胡正海说。
“少抱怨客观条件,多结合现实状况,创造一些条件,多学习,多花时间,多下功夫,一定会有些成绩的!多看他人长处会使人进步。”这是胡正海给记者影响最深的教诲,但更多的时候是一位长者与一位年轻的学生、同事、朋友坐下闲谈时的感慨。
1954年,胡正海与吴韵梅成家后,他母亲也来西安居住,两代三口人住一间平房,有了孩子以后仍住一间的日子先后达8年之久。在粮食供应上,30%是杂粮,70%细粮中仅0.5公斤大米。这些现实是对这一户江南人家的考验。
好雨知时节。1957年学校选派他到北京大学生物系进修植物形态解剖学两年,指导教师是著名植物解剖学教授李正理。我国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奠基人张景钺院士时任生物系主任,也是他的老师。两年北大学习,使年轻的胡正海受到了北大学风的良好熏陶,并通过导师指导下的专题研究步入科研殿堂,同时,他还系统地听讲了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两个方向由国内著名专家开设的全部高级课程和全面的实验技术训练,为其今后植物形态解剖学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他在学习后期系统地收集了文献,总结编写了《植物解剖学》、《植物形态学》等三门西北大学植物学专业方向课的讲义。
1959年秋返校后,胡正海一方面承担植物学基础课、植物解剖学等三门高年级课,一方面与生物系制片室朱翠芳老师合作,从无到有地制作了两门课程的全套实验切片标本。在完成繁忙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胡正海开始了第一项科研——橡胶植物猫屎瓜果实中乳汁道形成过程的研究。
猫屎瓜在秦岭是4月份开花,9月份果熟,为了采到不同发育阶段的实验材料,摸清猫屎瓜果实分泌表皮的发生发育规律,需要定期到秦岭样地采样。
据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胡正海的开门研究生弟子赵桂仿回忆,当时交通不便,长途汽车只能开到距采集地约三四十公里的小镇上,而且当天返回的汽车只有下午两点钟的一趟。每年,在采样的5个月时间里,每个周末胡正海都风雨无阻地上南五台山海拔1600米处采材料,有时赶不上车,就得步行20多里到下一个车站乘车。返校后,他利用星期天和午休时间做实验,总结的学术论文于1963年在《植物学报》上发表,从此胡正海走上了结构植物学研究的征途。
1961年,张景钺建议胡正海从事独叶草研究,为国争光。独叶草主要生长在秦岭,是我国特有、具有重要系统演化意义的毛茛科植物。美国教授Foster曾向我国索要独叶草资料进行研究。中国特有珍稀植物资源不能流失于国外,胡正海出于爱国心承担了此研究项目,并于1964年在《植物学报》发表了首篇论文。但在西北大学两条路线斗争时他被批判为“不搞棉粮油,只搞昆仑山上一棵草”脱离生产的典型例子。
但胡正海坚信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知识和科学,深信光明必将到来。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和部分教师、学生从1969年起先后到陕西的68个县市,深入山区从事中草药调查、研究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为发展陕西的中药事业贡献力量;同时也从药工、药农中学到许多生产实践知识和技能,弥补了以往书本之不足,为以后的药用植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生产实践基础,也为西北大学生物系以后创建药用植物学新专业打下基础。
20世纪90年代,杭州大学邀胡正海回老家任教,被他婉言谢绝。胡正海说,西北大学虽是省属院校,条件差些,“但我已与西大建立了感情。我热爱三秦大地的山川田野,热爱秦岭的一草一木”。
“家长”式导师典型:学业上要求严格 生活中关怀备至
今年是胡正海在西北大学从事教学工作的第57个年头。他先后9次被评为西北大学优秀教师。
“文革”过后,科学的春天到来,过去的教学、科研工作得到公正的评价,更加激发了胡正海的干劲。在教好本科生的同时,他与其他教师共同努力,1984年争取到植物学硕士点,1990年争取到植物学博士点,2002年西北大学植物学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为生物系年轻一代教师创造了较好的工作条件。
尤其给他安慰和鼓舞的是先后培养的15届43名硕士、17届27名博士,分布在17个省市,都已成为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学术骨干,其中30位已担任研究单位或校、系的领导、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为我国新一代的植物学学术带头人。
胡正海始终坚信,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能影响学生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是进行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活教材。
2003年,他的博士也是助手的刘文哲副教授到德国波恩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他主动承担了刘文哲的《植物解剖学》课程讲授。这门课胡正海过去虽然已讲过多年,但是仍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改编和印出了新讲义,并利用各种书刊的图画和相片制作了一整套投影片,没有因临时代课而马虎。
胡正海认为,教师的主要战场是课堂。他从教57年,始终重视课堂教学,从未因私事耽误讲课或迟到。
1961年冬,他收到从浙江打来的电报:父亲病重。当时他首先考虑把课讲完,当调好课并讲授完时,已先后收到两次电报:病危,病故。每淡起此事,胡正海说:“对不起父亲,但对得起学生。”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在西北大学学习和工作了共14年,硕士、博士论文都是在胡正海指导下完成的。“恩师给予我的不仅是学业上的指教,更多的是治学态度的熏陶,科学精神的培养。先生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并身体力行,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他也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尽善尽美地做好每一件事。”
1988年吴鸿写第一篇论文时,初稿完成后胡正海多次进行修改,五易其稿,“当先生意识到我有些‘忍无可忍’时,他不仅认真地抄写了最后定稿的论文,还拿出了20世纪70年代他所写论文的底稿、一稿、二稿和三稿,整整齐齐的。”胡正海告诉吴鸿,发表论文可以扬名,也可以毁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先生始终教导我们做学问要先会做人,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和品德,同时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吴鸿说。
记者曾在胡正海领导下的《西北植物学报》工作22年,写作习惯深受其影响。胡正海有个习惯,写科学文章或起草文稿总是腹稿准备得十分充分,下笔后行文流畅、一气呵成。他写成的文章很少涂改或重写。每每发表文章,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加以精心修改,发表时总是将学生的名字署在前面。
在思想和生活上,他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考虑到学生远离家庭,他过段时间就把学生邀到家中聚餐,改善伙食,同时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团结,增强了师生感情。这种专门为学生准备的家庭聚餐已在西北大学成为佳话。
“我在瑞士做博士后期间,先生每月都与我通信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并时常到家里与我爱人和孩子拉家常。我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先生将所有在美弟子的联系电话和地址发给我,以便联系和交流。即使在我到华南农业大学工作以后,先生依然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关心着我,惦记着我。我似千里之外的孩子,他同在家担忧的父母。”吴鸿再次动情地说。
1998年胡正海被陕西省教育厅和人事厅授予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009年被中共陕西省教育工委授予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老夫子”典型:高看他人低看自己
胡正海是全国植物学界的知名学者,曾先后担任过多个部、省学术机构及多个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顾问,但他从不摆架子,对待同事和同行总是谦虚随和、和蔼可亲。他总是乐于助人,无论在科研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是有求必应。胡正海是西北大学生物系的元老,大家对他很尊敬,而他常说:“高看他人,低看自己;尊重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我认为当今的大学教师仍然应将师德置于首位,道德品质好的教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胡正海这样讲也是这样践行的。他是从外校到西大工作的,但是长期以来,他将系内比他年长的教师都尊称为“老师”。
北京大学教授李正理是他的导师,自退休后患帕金森氏症,胡正海每月一次电话问安,到北京必去看望。2008年10月,胡正海赴京为李正理庆贺九十寿诞,2009年9月又赴京将病逝的导师送往八宝山。
28年前,胡正海从代表陕西省植物学会与西北植物研究所协商创办《西北植物研究》开始到后来任期刊副主编、主编,一份地方性专业学术期刊,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要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些影响,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一位在全国多所大学任兼职教授的著名植物学家,胡正海为了期刊的发展,耗费精力自不必言,单就纡尊致函、打电话与有关人士沟通,以寻求支持、解决办刊困难,这样的敬业精神,古时希贤亦不过如此。他用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动他人,为期刊、为编辑人员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特别难以忘怀的是5年前,期刊两主办单位为争主办权而使担任编辑部主任的记者本人深受冲击,处于人生事业的挫折之际。其间胡先生多次与双方单位的各级领导及有关人员沟通,讲明历史成因,期望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植物学科发展的视野出发,使期刊继续发展进步。同时,他更是一天打好几次电话对记者进行安慰、通过讲述自己的经历来让人放宽心。时过境迁,人是物非,不灭的是事业、精神,更是人品与情谊!就此我道一声:胡先生,感谢您!
陕西流传有“秦岭无闲草”之说,而胡正海正是一颗生长在秦岭之巅的南方小草,汲取三秦天地之营养,又用科研成果和培育的学生反哺回报这方土地。
《科学时报》 (2010-5-13 A2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