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丁姗 姚臻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11 7:35:46
阮长耿:顶天立地 创新发展

 
阮长耿: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教授,博导。现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
 
1964年,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的阮长耿被国防科工委选中来到苏州医学院工作,开始从事血液学的临床研究工作。他回忆说:“当时的苏医虽然小但很有特色,特别是被第二机械工业部接管,加强了对核辐射损伤相关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学院的血液学和放射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1979年阮长耿获得了“文革”后首批出国深造的机会。在法国进修期间,他发现并从事国际上第一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学成回国后,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当时缺乏实验仪器,同学们就自己动手制作二氧化碳培养箱,没有胎牛血清就联系农场四处寻找。要知道,中国第一组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就是用这个自制的二氧化碳培养箱培育出来的。”阮长耿对当时科研的艰苦记忆犹新。
 
1987年,阮长耿任苏州医学院副院长,1993年担任院长职务。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的经验,在担任领导期间阮长耿特别注重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包括职称评审以及学院知名度的打造。“如何建立科学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使青年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向成熟教师的转变,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是我在担任院领导期间比较重视的问题。”在这些举措下,当时江苏省的8个医学院校中,苏医的博导最多、博士点最多,师资队伍名列全省第一。
 
2000年4月5日苏州医学院与苏州大学正式合并。“并校绝对是一件好事。”谈起10年前的两校合并,阮长耿说,“综合性大学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医学生不仅仅要把医学学好,还要有人文、数理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背景知识。他必须学会如何与病人打交道,与病人沟通,这将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苏州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为医学各学科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近年来,苏州大学从国内外引进了许多大师和特聘教授,建立了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等学术团队,阮院士告诉笔者,纳米等新材料、新技术同样也可以在血液学中得到运用,他们目前正在与这些团队开展生物医用材料包括纳米技术在血液学的应用研究,提高血液病的诊疗水平。
 
对当前苏大血液学学科的布局,阮长耿笑着说自己把它称为“两岸三地”。“‘两岸’是指苏大附一院和苏大医学部,而‘三地’有附一院本部作为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临床诊治基地,南校区是为临床服务的实验诊治基地,以及医学部的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谈起2009年组建的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他说:“苏州是一块福地,苏州大学在国外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研究中心面向海外招聘人才,有不少人愿意来此创业。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亚洲一流,国际领先’的研究中心,这也体现了学校‘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
 
对苏大的发展,阮长耿谈了自己的看法。“苏州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既要立足国际前沿取得标志意义的科研成果,又要扎根沃土,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求,不断进行科研创新。科研成果不仅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更重要的是申请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苏州的地方经济服务,带动苏州GDP的增长。如今,我们医院在用的大部分医疗仪器和治疗药物还是以国外进口为主,我很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创造出国家自己的产品,振兴民族工业。”
 
在科研的同时,大学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是看他能否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同样,一所大学是否拥有良好的办学水平,也要看能否培育出创新型的人才。”阮长耿认为,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动手、组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他告诉笔者,每年的3月15日是血液学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日,之所以选定打假日是为了告诉学生做学问要严谨求实,一定不能弄虚作假,从学生时代就应该树立起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医风医德。“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一定要负责,医学来不得半点造假,因为这关乎人的生命”。(丁姗 姚臻)
 
《科学时报》 (2010-5-11 B4 苏州大学110周年校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