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闫旭宁 丁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11 7:35:46
范伯群:改写中国现代文学史

 
2007年1月,一部叫做《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的鸿著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描绘了上自1892年《海上花列传》下至20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脉络。此书一出版就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文化类报刊纷纷发表书评,学者们纷纷发文表达对通俗文学的看法。
 
这部书是一位老人在退休后穷尽5年时间、跑遍各大图书馆、总结几十年成果的心血之作,它讲述着作者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不解情缘。这位老人就是苏州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著名通俗文学研究专家范伯群。
 
命运多舛 自强不息
 
谈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范伯群先生用“很坎坷”三个字来概括形容。
 
1931年,范伯群出生于浙江湖州,1951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研究生涯。1955年6月,一场大规模的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错误斗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原本要留校的范伯群被“发配”到南通中学,做起了中学教师。
 
在南通,范伯群一边做教师,一边不忘研究。1957年,他与同窗曾华鹏合著的《郁达夫论》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这篇文章是解放后的第一篇作家论,范伯群在文学评论界初露锋芒。1960年,范伯群被调到江苏省作家协会工作。
 
但是好景不长,“文革”尚未开始,范伯群就来到苏州接受“改造”。1978年,他进入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开始了自己长期稳定的文学教学研究工作。
 
呈现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历程
 
范伯群是研究知识精英文学起家的,但是他几十年的重大学术贡献集中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及其作家、作品研究上。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的研究重点发生了转移并钟情于此呢?
 
1979年,社科院牵头编写一套大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资料丛书,当时江苏师范学院分到的任务是编写《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但范伯群以前不管受教育还是搞教学研究都是雅文学,通俗文学是一个很生疏的领域。“不熟悉怎么办?就得看书。于是,当时我每天上午去上课、下午去图书馆,晚上备课。这样搞了三年。”范伯群说。
 
经过三年的阅读和研究,范伯群发现这些文学作品“并不是像大家平时想象的那样,还是有价值的”。他开始了现代通俗文学的研究。但通俗文学作品长期排除在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之外,成为了研究禁区,现在却要去谈它的价值,很多人不理解。“我当时是被人家笑话的。有人见到我说,你们怎么搞这个啊?我们当时被笑为‘开明人士’”。范伯群没有管这些,仍然专注于这个刚刚发现的文学新大陆,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他的研究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
 
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更名为苏州大学,实现了学校由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学校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调整。1986年,时任中文系主任的范伯群带领团队申报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的课题,这一课题成为“七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也是苏州大学文科争取到的首个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为了更好地专心搞研究,范伯群毅然辞掉了行政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通俗文学的研究中。到2000年,140万字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终于出版。通俗文学不再呆在灯火阑珊的角落,而是名正言顺地打入了现代文学史。2003年,该著作荣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退休后的范伯群仍然笔耕不辍,他觉得退休后没有了教学任务,反而有更多精力搞研究。现在的范伯群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不仅有《通俗文学15讲》、《20世纪通俗文学史》等一批新作问世,很多老作品也重新出版。(闫旭宁 丁姗)
 
《科学时报》 (2010-5-11 B3 苏州大学110周年校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