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1月28日,国内丝绸行业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揭牌。这意味着苏州大学在丝绸研发领域和产业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以现代丝绸工程实验室为平台,中国将实现由“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身份转变。
作为创建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直接参与者,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感慨颇深:“丝绸已经有了7000年历史,是中国对外的一张名片。身在古代与现代丝绸主产地之一的苏州,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丝绸传承和发展下去,并将丝绸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结缘纺织 情系丝绸
1976年,高中毕业的陈国强进入张家港市印染厂成为了一名技术员。两年后恰逢恢复全国高考统考,在印染厂的工作经历让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将第一志愿填上了染整工程专业。谈起这些,陈国强依然很怀念:“是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而大学的学习则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根基。”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国强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
1995年,已经是染化系副主任的陈国强被公派留学,赴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访学的一年里,他不仅学习了国外高校的教学、管理方法,也利用时间考察了意大利的众多纺织研究所和纺织企业,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次访学极大地开阔了陈国强的视野,对他后来的科研思路方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苏州大学后,陈国强一直在学院担任副院长、院长等领导职务。“丝工院并入苏大后,丝绸纺织专业也真正迎来了她的快速发展期。我的成长和发展都与纺织产业有关,也是改革开放后苏大纺织丝绸学科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科研管理 一肩双挑
“丝绸织物虽然历史悠久、穿着舒适,但也存在弱点,我们的任务就是对它的功能加以改良,来适应现代人对丝绸的需求。”作为“功能性纺织品化学及其染整”领域的专家,陈国强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 项,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奖二等奖1 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真丝(筒子)染色增重丝”项目、“真丝绸防缩抗皱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等科研成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在陈国强自己看来,目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远低于自己设定的目标。“目前,我已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院的学科建设等管理工作上了”。
必须要抓住每一次发展机遇,否则就可能落后。始终存在的危机感让陈国强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学院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在他的带领下,学院近年来喜事连连,硕果累累:纺织科学与工程获一级学科博士点;纺织工程学科成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纺织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点;纺织科学与工程获博士后流动站;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纺织科学与工程获省一级重点学科;获批组建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纺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良师严父 爱生如子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每个学生都能脚踏实地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就是我最大的心愿。”20多年的教学生涯,“让学生成才”始终是陈国强放在第一位的目标。课堂上陈国强感到,只“教书”是培养不出人才的,要让学生真正具备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教学必须要联系实际,注重工程实践。简单来说,就是要教“工程”。学院启动了大学生创业创新工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专门聘请了一批知名企业家担任学院大学生创业导师;与20余家省内外企业成立产学研创新中心,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机结合;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研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生面前,陈国强用爱心和耐心展现出的是严父与良师的双面形象。在他看来,虽然自己工作繁忙,但导师必须对学生负责,应该尽最大可能提供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发展。1998年,一位名叫谢维斌的学生考上了陈国强的硕士研究生。他是一名外资企业的员工,公司不同意他读研。在了解了谢维斌同学家境贫寒,专科毕业一连考五年他的研究生后,陈国强被他的求学精神深深打动了,亲自到企业协调,并以人格担保写下了保证书,圆了谢维斌的求学梦。此后,陈国强又像待自家孩子一样在生活、学习和思想上关心照顾谢维斌。现在,功成名就的谢维斌无论多忙,每年都从外省赶来看望导师,感激之情一言难尽。谈起自己的学生,陈国强一脸的幸福,滔滔不绝,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张振华 丁姗)
《科学时报》 (2010-5-11 B3 苏州大学110周年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