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中国国家馆“低碳行动”展区的风力发电装置

②瑞士馆的红纱外衣

③组成红纱外衣的内嵌式太阳能电池板
④纯电动车展示

⑤中国馆的微藻制油设备
(本报记者潘希/摄)
□本报记者 潘希 张巧玲
“阿联酋的马斯达尔城,将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碳中和与零浪费的城市,它在沙漠中建立,可容纳5万人,在它的街道上不会有一辆汽车。”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地球未来馆中,一个大屏幕上正在着介绍未来之城马斯达尔,这座最低碳的城市即将建设,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它就会从大屏幕走向现实。
从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至今,记者所到过的场馆几乎没有一个缺少环保和低碳概念的。无论是场馆建筑的设计和材料,或是场馆内展示的最新技术和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低碳,这一词汇在上海世博会中不但主流,而且现实,这是《科学时报》记者在上海世博会上的真实感受。
自从150 多年前的第一届世博会开始,世博会场馆就成为了设计师们表达设计理念、展示科技水平的舞台。并且,在各个国家的场馆中记者也能感受到,低碳是全世界共同的目标。
在低碳成为主流的今天,上海世博场馆在建造的许多细节上都采用了环保节能型的设计和材料,诠释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力求体现人与自然融合、节能高效的城市生活模式,留下了一笔厚重的绿色财富,并为未来城市建筑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标志着中国在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集成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世博园中的欧洲区,远远就能看到披着“红纱外衣”的瑞士馆。记者走近才发现,瑞士馆的外墙由半开放式的金属网构成,上面固定的红色小圆片其实内藏玄机,它们是一种内嵌式的太阳能电池板,总共有10000块。红色的聚碳酸酯发光装饰片被放置到透明的保护盒中,盒子的形状就像小小的飞碟,在红色小圆片的内部,均包括一个能量发生器、一个存储介质和一个LED形式的电力负载。吸收太阳光后,产生的能量可以转换为白色灯光。
值得一提的是,红色小圆片在白天吸收太阳光和其他光能,晚上就能点亮展馆里的灯光。瑞士国家馆外围的互动型智能帷幕,正是为了告诉人们“我们周围还有许多能源未被充分利用”。
西班牙馆的外形宛如一个藤编“大篮子”,被称为最“低碳”的场馆。8524块色泽深浅不一的藤条板,包覆在用先进技术造就的钢玻璃结构外,呈现出波浪起伏般的流线形。藤条外墙藤板用钢丝斜向固定,像鱼鳞一样排列。阳光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为游客带来梦幻般的感受。
这些深浅各异的藤板是在我国山东制作完成,不经过任何染色,藤条用开水煮5小时可变成棕色,煮9小时接近黑色,这就是这些藤板色彩不一的“奥秘”。风与自然光随意地透过钢管和柳条进入室内。整个设计方案不仅结实牢固,而且节能环保。
说到低碳,当然不能不提中国国家馆和主题馆,这里还是国内城市市区太阳能集中应用规模最大区域,其亮点是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的设计。
在备受关注的中国国家馆内,第三展区“低碳行动”用震撼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进入该展区,墙的一面写着: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低碳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取之有道、用之有节、返璞归真的中华传统理念,给未来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注入了有益启示和智慧。
一个地球投影以图表的形式反复显出: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1860年为280ppm,现已超过380ppm(大大超过人类的安全上限),如不加以控制,到2100年将达550ppm。
中国2010年将产生农作物秸秆约7亿吨,假如全部燃烧将排放大约12.6亿吨二氧化碳。
如何应对如此严峻的气候变化形势?中国馆向观众展示了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例如风力发电机轴承。变桨轴承可调节叶片角度、恒定转速,稳定发电量;偏航轴承能追踪风向、调正迎面风,提高发电效率。
“正确、高效、可持续”地获取能源,也在低碳展区得到了特别演绎。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可追踪光照射方向的向日葵形太阳能板,还有一套颇具规模的“微藻制油”设备。浅绿色液体在透明管道中经过层层处理,最终转化为一种清洁能源——生物柴油。据了解,微藻具有含油量高、生长繁殖速度快的优点,用其制油已进入规模化生产。
彰显低碳技术的还有日本馆、沙特馆、意大利馆,也有世界气象馆、远大馆、德国馆……其中有的技术已经有了产业化前景,甚至已经开始服务社会,有些也许还是实验室中的设想,但是无论过程有多艰难,让世界更低碳的梦想已不可阻挡。
其实,在上海世博会上,低碳的话题永远说不完,低碳的理念也永远写不完,当然,事物就是在不断的探讨和改进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像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样,低碳最终也会走出世博,走向人们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科学时报》 (2010-5-10 B1 低碳能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