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欢欢
以“低碳”之名,中国城市正开展着新一轮的大建设。但“低碳城市”的概念却并不清晰。
今年3月,社科院公布了我国首个低碳城市标准体系。不过,该标准较为宏观,具体的考核评估细则并未出台。
近日,《科学时报》记者在采访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姜克隽时了解到,其研究小组将于今年七八月份公布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具体的低碳城市指标。
专家指出,该指标体系很可能将成为未来我国低碳城市框架。
据悉,这套标准体系将覆盖工业、交通、建筑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只要一方面不符合标准,就不是低碳城市。”姜克隽表示。
“低碳经济”该降温了
目前,我国只有上海市和保定市入选了世界自然基金(WWF)低碳试点城市,侧重点是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制造。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
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国家发改委正在考虑设立低碳示范城市,估计第一批会有10余座城市入选。
不过,姜克隽认为,目前我国城市开展低碳建设的很多,国家需要出台相应碳减排目标和指导性意见,如何进行示范还需要提出较为有力的城市低碳行动方案。
他同时提醒道,现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启动了各种形式的低碳建设,但很大一部分并未真正理解低碳城市的概念。
“在我看来,方方面面都要低碳才能称为低碳城市,不是做一个产业园,发展一些低碳产业就叫做低碳城市。”姜克隽说,如今,低碳城市的概念成为很多城市发展新的亮点,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名片,对拉动经济意义重大,“这都是好事,但是大家对低碳理解不清楚,离真正的低碳城市还有一段距离。比如很多城市上马新能源制造项目,仅是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能力,与低碳城市的理念还有很大不同”。
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问题并没有解决,很多城市发展太阳能、风能产业仅限于制造业。姜克隽解释道,制造业本身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只能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跟低碳城市的理念还能不完全一致。
“所以说低碳经济需要很好的理解其含义,其中一个关键词是低碳,就是CO2排放量低。低的标准就是要实现哥本哈根协议的全球目标,就是2100年争取将全球的升温控制在2度”他强调。
建设低碳城市并非易事
“大家对低碳城市理解不深不怪别人,要怪我们研究者到现在都没有明确低碳城市的定义和标准。”姜克隽说。
目前,他的研究小组正在制定针对单个城市的低碳指标和全国性的指标体系,预计将于今年七八月份公布。
他们指出,如果全中国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话,首先低碳的城市要争取在之前,如2020到2025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再按照建筑、交通、工业、经济等各个领域,分别计算并制定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工作量、成本、政策和规划、每年的具体目标等。
根据姜克隽的介绍,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标准体系。例如,在沈阳市委托发改委能源所完成的低碳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到2012年,沈阳市要争取实现50%以上的道路配套完善舒适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
“北京现在的发展模式就恰恰相反,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越来越窄,车道越来越宽。这种状况就违反了标准,我们就难以认定北京为低碳城市。”姜克隽说,“所以说建设低碳城市不容易。”
据悉,这些标准还包括公交车拥有量、建筑节能率、市民低碳意识等等很多方面。
不过,各城市由于能源消费结构、工业比例和发展模式不同等因素,将会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定位制定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标准。如北京在公共交通、地铁发展上可以成为典范,而沈阳则需要多发展快速公交专用道、新能源车队等。
另外,姜克隽提出,低碳城市必须采纳比一般城市更高的节能减排标准。如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能够实现新建筑节能效率65%。“我们希望低碳城市能提高到75%。只有多方面都超出现有普遍标准才能叫作低碳城市。”他说。
也就是说,能源所即将公布的低碳城市标准将是一个相对的标准,旨在针对各城市不同现状,挖掘各城市潜力,为我国实现低碳发展作出有计划的努力。
由于技术锁定效应,公路、建筑一旦完工,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之内很难进行大改动,因此要提早进行部署。姜克隽表示:“我个人的理想是,中国在2050年实现绝对意义上的低碳,这就要求我们从现在开始制定技术路线图和政策路线图。”
应反思城市发展的终极目的
正在暴发政治动乱的泰国是昔日的“亚洲四小虎”之一,上世纪90年代经济飞速发展。当时曾到过泰国的姜克隽发现当地非常发达。不过,今年他再次来到泰国时却发现和20年前差别不是不大。
他表示:“泰国肯定要发生动乱,因为泰国正在成为一个雇工国家,都在为日本、欧洲打工。本国人辛辛苦苦工作,生活却没有什么大的改善。GDP上升快有什么用?本国人收入上升不明显。所以城市发展要考虑追求GDP到底为了什么?招商引资得来的盈利给谁了?”
以此为鉴,姜克隽提出:我国城市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他表示,国际上一些真正有吸引力的城市并没有很多工业,但都是在具有很强的经济竞争力的同时使得市民生活舒适。而很多中国的城市都走入了误区——在城市中发展工业;为了拉动GDP大幅招商引资,忽视了GNP(国民生产总值)。最后导致虽然GDP升高了,但外来投资又带走赢利,本地人并未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反而留下了污染。导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低碳城市压力较大。
“我经常谈到,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到底给城市人民带来了什么好处?”姜克隽指出,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时代,吸引工业投资已经不再是地方政府的重点,城市发展应更多地考虑城市定位和经济结构调整。
《科学时报》 (2010-5-10 B1 低碳能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