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伟
“母亲”,多么温暖的字眼,多么伟大的字眼!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我国唐代诗人孟郊诗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上世纪2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定为全国的节日,并促请人们“公开表示我们对母亲的敬爱”。世界各地相继仿效,遂成“国际母亲节”。
5月9日是今年的母亲节。节日前后,绝大多数有感恩之心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这样的风尚让人温暖,给人希望和力量。但是,也有个别人的表现让人悲哀甚至痛恨。
“你是一个害人精,你快死了吧……”在西安金秋老年公寓里,77岁的刘玉英手拿这样的信潸然泪下,自己一生辛苦抚养了三儿一女,结果不但没得到儿女们的悉心照料,还在母亲节前夕收到这样一封信。
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的时候,没能准确指出写信人是谁,但周围的人都猜测是老人的孩子写的。记者也在新闻导语部分直接设问:“您能想到这样一封信是儿女写给母亲的吗?”大家肯定也想问写信人:您成为老人后,如果孩子基本不管不问,还写那么一封信,您的心里好受么?
这位刘玉英老人,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中的老人。这些老人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前段时间,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全国10省25村对当前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展开了调研,并发表了一份题为《中国农村的老年人自杀调查》的报告。通过此报告,我们也许能窥见部分弱势群体老人生存现状之一斑。
该调研将老年人的自杀类型分成四种:甘愿型、激愤型、绝望型、孤独型。
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爱,人们往往用无私等字眼,而甘愿型自杀父母则诠释了父母的无私能到什么程度。报告这样描述:最典型的情形是,老人得了病,考虑到不给子女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就选择早早了结自己的生命,从而为子女节省开支。如某村的王某,患皮肤癌后每年要花上万元治病。他的儿女很孝顺,都愿意花钱给他治病。但老人觉得孙子、孙女都还在读书,儿女家庭负担很重,不能再给他们添麻烦,于是自己偷偷喝农药自杀了。
激愤型自杀从字面上就能理解其意义。绝望型自杀是指子女不孝顺,老年人有心理落差,而周围人却接受了子女普遍不孝顺的现实,导致了老人的绝望并选择自杀。孤独型自杀主要是那些丧偶老人,身边没人说话,子女往往不是特别孝顺,不怎么关心和照顾,老人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而选择自杀。报告指出,绝望型自杀呈迅速上升趋势。孤独型自杀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数量和比重上稳步增长。
由此观之,我们决不能对“咒死家书”无动于衷。全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从批评“咒死家书”入手,重新营造孝者光荣、不孝者可耻的道德观,还应该尝试利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对不孝者进行惩罚。唯有形成道德等诸方面的强大压力,不孝者才能有所忌惮,老人才能走出绝望的心理阴霾。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社会就有一套维持孝道的体制机制,虽然很大一部分已经过时,但不妨对其进行仔细研究,从中寻找一些可用于当代的借鉴。
更重要的是,不能将老人问题仅仅视为子女的问题。今后一段时间,一对夫妇加四个老人将成家庭结构的主要模式,这样的模式在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今天,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当脆弱。甚至可以这么说,在这样的家庭,子女对父母越孝顺,自愿型自杀出现的概率可能就越高。
解决这一悖论,需要政府和社会承担起养老的资金压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政府应当建立一种体制,通过财政、保险、基金等手段,切实变子女养老为社会养老。如果有了这样的安排,子女就能更轻松地对老人进行精神抚慰和其他关心,更好地消除老人的孤独。
每个人都会成为老人,哪怕你现在风华正茂,哪怕你现在意气风发。构建一个适合当代社会的养老体制,其实就是为每个人准备未来。这未来,是我的,也是你的,每个人都没法置身事外。这未来,为我的母亲,也为你的母亲,是献给母亲节的最好礼物。
《科学时报》 (2010-5-1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