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东方鹤 马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6 20:25:57
名校硕士 伉俪义工

李沐(后排右二)、陈铮(后排右一)夫妇等与孩子们的全家福。 

■东方鹤 马龙
 
10年前,一个年轻、漂亮而又成绩优异的名牌大学生交上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满怀自信地走出校门,踏入社会。
 
她叫李沐,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由于哥哥和姐姐都在国外,他们希望李沐去国外继续深造,以求个人事业能有更好的发展。于是,李沐毕业后便积极准备出国事宜;可是,正因为哥哥、姐姐都在国外,李沐去签证就比较困难。因为被怀疑有移民倾向,最终,李沐被拒签。拒签之后,她迷茫了,曾经明确的目标被击得粉碎,生活已经失衡,她该何去何从?
 
恰在此时,她应天津的一个朋友所邀到一家海外基金会参观,并参加一个短期的慈善活动——到内蒙古地区为失学儿童发学费,给民办老师发工资。
 
从天津坐火车,到通辽倒汽车,然后再转驴车一直进入莽莽的大漠,一路的颠簸丝毫没有降低大家的热情。这是一个外国机构组织以外国人为主要义工的慈善活动。进入沙漠后,一位外国义工建议休息一下,然后带着大家去找厕所。她们走过几个山头,找到一块儿空地,然后蹲下,就地解决问题。熟知英美文化习俗的李沐当场愣住了。“国外是没有蹲便的,只有坐便,她们却能做到,很不容易。”李沐说,“我当时就在想,中国的事情竟然有这么多外国人在做,中国人都去哪里了呢?中国的事情,中国人自己不承担怎么能行?”
 
从内蒙古回来之后,李沐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作为大学生,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呢?未来的职业定位应该是怎样的?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还是尽力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呢?经过一个多月的心理斗争与反复,李沐下定决心参加这个基金会,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和民办教师。
 
在天津做了两个月义工之后,李沐又到张家口和通辽地区给民办教师义务培训,为他们举办夏令营。2004年,李沐夫妇回到廊坊,就风雨无阻地每个星期都到这里的孤儿院帮忙做事。在此期间,李沐的爱人利用闲暇时间学习了心理辅导课程,以求与残障孤儿们实现良好的沟通。后来,他们感到孤儿院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照看住院的孩子、给孩子们上课等等,孩子们也越来越离不开他们。于是,2006年1月,李沐夫妇就从自己家搬到这里,和这些孩子吃住在一起。
 
东方花园别墅区的主人、这所助养孤儿院的创建者赵广才对他们的到来格外高兴,专门为他们腾出了住房。而他们更为敬重、钦佩这位慈善企业家。他们亲眼看到赵广才把几栋别墅空出来,让孩子们住在那里,接受康复治疗和教育,并提供一切费用。他们就暗下决心,以赵广才为榜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孤儿院的义工工作中。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正当正常的施善道路上,却飞落下一个个的障碍。“社会不理解我们,有人说我们是‘出风头’,还有人说我们是‘傻帽一对’;有的同学觉得我们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可以有更多的事情去做,可以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为什么偏选择这出力不讨好的事呢?家里人觉得供我们上了大学,毕业后却干这种毫无收入的事情,太不值得,太不可思议!这些刺耳的议论压得我们险些抬不起头来。”说到这里,李沐的双眉微微一锁,轻轻地叹了口气。
 
多少个月光中或灯光下,李沐同爱人陈铮相互探究:难道我们这样做真的错了吗?他们问天、问地、问自己、问历史、问现实——没有!乐善好施,济世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是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宗旨和要求。无数先烈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身家性命,和平时期依然有许多人无私地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他人。人不能为自己活着,只要能做些社会最需要、他人最需要并获得好效果的事情,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好!我们继续干下去!两颗心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李沐这对爱侣在父母亲友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李沐的父母都是教师,开始尝试去理解她的想法,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不再那么反对。李沐的爱人是家中的独子,一直被寄予厚望,直到2009年底,父母才不再劝阻。“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目标都是生活得更好,经济利益最大化。周围的人觉得我们很另类,不能与社会同步,所以和他们聊天的时候也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不过这都无所谓了,只要孩子们能体会到幸福就好。”李沐坦言。
 
“从2001年到现在9年多的时间,我们发现做慈善是很难的,参与做这样事情的中国人太少了,有的时候我们感到精疲力竭。虽然只有几十个孩子,但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病体上的医疗,更多的是心理上一对一的沟通。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更多的玻璃娃娃走出心灵的沼泽。”李沐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晶莹透亮。
 
据了解,玻璃娃娃是稀有病种,大约十万个孩子中才有一个孩子患病。这些孩子之所以被称为玻璃娃娃,是因为他们的骨头畸形凸起,而且脆弱如玻璃。不小心倒在地上,就会摔断几节。为了照顾好这些孩子,李沐夫妇同其他义工一起接受医生的专门培训,已经掌握了为玻璃娃娃接骨、保养、防护等本领。
 
东方花园在为玻璃娃娃们提供医疗的同时,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国内目前有针对残障儿童而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但对于坐在轮椅上的孩子而言,去学校上学还有一定的风险。别人轻轻一推,就摔倒了,骨头就会断掉。“我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够享受到和普通人一样的受教育权利。我们请了专门的老师,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为他们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李沐说。
 
一直以来,李沐夫妇和东方花园里的所有人一起,力图为这些玻璃娃娃建立一个家。一个“家”供养大约十几个孩子,这些孩子有爸爸妈妈,每天会生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孩子从孤儿院走进家庭,体会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以家庭模式来带这些孩子,更有利于孩子们心智的成长。”李沐不无期盼地说。
 
“希望我们之间的夫妻之爱能唤起孩子们对家的热爱,使得他们心中拥有安全感。”李沐说。
 
现在,李沐夫妇每天都处于24小时“警戒”状态。比如刚刚睡下,有孩子摔倒了,他们就得马上起身给孩子打石膏,做相应的治疗。所以,对于这些孩子来讲,有李沐夫妇在身边,就像父母在身边一样。
 
李沐夫妇做了近十年义工,这十年是他们人生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最黄金的时刻,他们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献给了救助玻璃娃娃的事业,并将继续这样奉献下去。
 
我们不禁想到世纪伟人毛泽东的一段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对名校硕士、年轻伉俪,能够任劳任怨、矢志不渝地从事这份事业,十分不易。他们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一起在校园生活中做了不少助人为乐的事情,又一起毕业共克前路的困惑,一起去天津涉足慈善事业,又一起来到东方花园孤儿院为玻璃娃娃填补爱的空白,还一起在做义工期间,攻读香港某名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始终不离不弃,同进退,共患难,相爱如初。他们把年轻伉俪的爱浓缩,浇注到孩子身上,尤为可贵。我们可以这样说:夫妻间的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小爱,但他们把这种小爱灌注到孩子们的身上,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爱,并带动社会上的人倾注和奉献更多的爱,那便是一份大爱!而大爱滋润着小爱,小爱激发着大爱。上善若水,大爱无价!我们坚信这对年轻伉俪的大爱在社会文明史上必定留下光辉的一章。
 
《科学时报》 (2010-5-7 B2 科苑走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