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5-5 22:12:36
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总设计师何镜堂与伦敦零碳馆馆长陈硕深度剖析两馆中的科学与文化——
小细节用上新成果
 
□本报记者 黄辛
 
“中国馆在建筑材料的选取上下了一番功夫,经多次比对挑选,最终决定用直纹金属板作为外墙材料,因为它能体现中国的文化,搭配建筑物整体视觉效果也很好。”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和世博会伦敦零碳馆馆长陈硕博士做客第100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深度剖析其中的科学语言和文化元素。
 
何镜堂告诉记者,步入世博中国馆,游客只要细细品味,就能发现一些暗藏于建筑内的小细节,而其中蕴涵不少高科技成果。“外挑檐口的叠篆文字‘中国印’实际上是一个个巧妙的通风口,屋顶与外墙上的太阳能电池可让中国馆照明用电自给自足,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就连地区馆屋顶‘新九洲清晏’园林,同时也是一个降温的‘空调’。”
 
中国国家馆在建筑形体的设计层面,力争实现单体建筑自身的减排降耗。在建筑表皮技术层面,充分考虑环境能源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据了解,中国馆所有的窗户还用上了低耗能的双层玻璃,馆内应用的冰蓄冷技术也能大幅降低用电负荷。何镜堂说,中国馆的建筑空间布局本身就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代科技诠释绿色环保理念。“比如,架空的设计,使得基底平台能自然通风,而层叠出挑的造型起了遮阳作用,而且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夏季太阳高晒时,阳光是照不进观众等候的基地平台的;冬季遇上大晴天,平台能有6个多小时沐浴在阳光里。”
 
对中国红,全世界都不陌生,但中国馆到底采用何种红来制作“外衣”才能做到大气、不刺眼,却一度愁煞专家。何镜堂表示,现在能看到的中国馆“红衣”,其实由4种红色组成,存在深浅变化。为了体现出最契合中国馆建筑的红色,专家们对建筑外墙到底采用哪种材料和纹理也作了反复的推敲和实验,最后采用了拥有“长城肌理”、纹理宽4.2厘米的复合铝板。
 
他透露,设计之初,国旗红、天安门的红以及中华牌香烟包装上的红等这些人们熟悉的中国红元素都曾纳入考虑范畴。“传统中国元素不等于简单地反复使用某些符号,用单一的红无法表达中国馆的大气。”中国馆斗拱结构的3种红色,明度从上至下依次增加,最下面的横梁最鲜艳,最上面的横梁最暗;馆内则采用了柔和一点、“粉”一些的红色。
 
“未来的城市生活,不用交电费和水费,生活成本也不会很高。”陈硕介绍了零碳馆的奥秘。“每天营业结束后多余的有机饼干经过特殊处理,变成次日餐桌上的餐具,而且这些都是可以吃的。”零碳馆是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实物展示案例之一,它的原型来自位于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能源发展生态村。“现在的建筑每天能耗很高,需要输入大量水、电、物资等,输出废热废水,以及工作和生活垃圾。零碳馆则要改变这种浪费机制——不从自然界浪费能源、也不从管网中吸收能量,而是收集周边的废物垃圾,以及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给建筑能耗。它的理念是在不牺牲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的能耗,达到低碳目的。”陈硕说。
 
陈硕介绍,根据周围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的特性,零碳馆对能源的利用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比如,建筑的南边装有太阳能光电板,用于充电和电力入网;建筑顶部戴上了五彩的“风帽”,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空气不断输入建筑内部;北部屋顶设计还能采集天光,供室内照明使用。伦敦的贝丁顿案例采用的是生物能和森林木屑来提供电能和热能,而此次上海世博会的案例中,同样引入了生物质能的技术,甚至连剩饭剩菜都将被变废为宝——零碳馆所需的部分电能和热能,将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而获得,降解完成后余下的“产品”,还能用作生物肥。
 
《科学时报》 (2010-5-6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