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木拉提·吾甫尔 新疆医科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历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等奖等1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被评为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等。
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志,决定了高校要实现特色强校的目标,必须优先和重点解决学科建设和科研特色的问题。
□哈木拉提·吾甫尔
看一所学校是不是名校,看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特色”。找准特色、提炼特色,是一所大学的发展基础;彰显特色、办出特色,是一所大学的成功之道。
温家宝总理强调,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刘延东国务委员也指出,建设高水平大学就是要在“有特色、高水平”六个字上下足功夫。话语中蕴涵了“高校办学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特色强校”的深刻内涵。
虽然高校的办学特色涉及教学、学科、科研、大学文化等多方面,但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志,决定了高校要实现特色强校的目标,必须优先和重点解决学科建设和科研特色的问题。
秉承历史、与时俱进、找准特色
新疆医科大学的发展,是一个根据时代进步和办学资源、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办学特色、体现特色办学、追求特色发展的历程。大概说来,学校的办学特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疆医学院时期(1998年之前)。新疆医科大学的前身新疆医学院,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亲自决策兴建,并纳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学院1956年建成招生。建院之初,从全国众多知名医学院校调集了数以百计的教学、医疗和科研骨干创建新疆医学院。优良的师资队伍和医师队伍,使新疆医学院的发展有了较高的起点,以至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新疆医学院的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的先进行列。以汪师贞教授、姚秉礼教授、王国荃教授等为代表的一批建院元老,立足于新疆地方病、常见病和重大疑难疾病的研究,在心血管疾病学研究、包虫病治疗、氟砷中毒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的新疆医学院是一所以西医见长、以新疆特高发疾病研究为特色的医学院校。
第二阶段:两校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后的10年时期(1998~2008)。两校,指原新疆医学院和原新疆中医学院。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从整合优化新疆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大局出发,力促两校合并,可谓高瞻远瞩、顺应潮流。1998年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两校合并组建成立新疆医科大学,学校由此又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中西医合校在全国已有先例,但为数甚少。合并之后,学校确立了中西医并重的特色发展道路,成为新疆医科大学办学的一大特色。
第三阶段:两校合并10周年后至今。两校合并后10年的办学实践和发展成就,充分证明我们选择中西医合校和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模式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正确的选择。而在这期间,我们在维吾尔医药学的教学和研究上,也已经迈出了扎实的步伐。2004年学校成立了维吾尔医学系,2005年维吾尔医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特别是维吾尔医药的研究,凭借现代医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事业强有力的支撑,得以迅速成长和壮大。学校越加深切地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维吾尔医药学,作为有着独特、丰富而系统医药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以及在新疆有着广泛而深厚群众基础的维吾尔医药学,理应得到大力发展,研究维吾尔医药学大有作为。而作为新疆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战线中坚力量的新疆医科大学,有义务有责任在传承和发扬维吾尔医药学中作出积极的更大贡献。因此,学校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将原来中西医并重的办学特色提炼升华为中维西医并举、优势互补、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办学特色。
立足边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高校办学,切忌千校一面,特别是对地方性和专科性高校来说,要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获得生存权,争得主动权,赢得竞争力,必须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彰显特色,走特色办学、特色强校之路。
对新疆医科大学而言,要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必须立足新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我们认为,新疆独特的人文气候、丰富的药材资源、特殊的卫生环境问题,以及新疆的常见病、地方病、重大疑难疾病等病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独特的研究课题,而对以上研究课题的中医、西医、维医的介入和交叉研究,更是大大提升和拓展了我们的研究空间。这些无疑是我们独有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新疆医科大学这几年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新疆,紧紧围绕新疆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强化了对新疆特高发疾病、独特医药卫生资源的研究优势,在中维西医结合临床学、包虫病学、新疆少数民族特高发心血管疾病学、新疆少数民族特高发肿瘤学、新疆特殊环境与健康学、新疆特色药材学等6个学校优先发展的重点特色学科建设上实现了较大的突破。这些重点特色学科的发展和壮大,无一例外都是扎根新疆这片沃土结出的硕果,而这些重点特色学科的分布结构和发展格局,又充分体现了学校中维西医并举、优势互补、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办学特色。
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办出特色
虽然新疆医科大学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地处西部欠发达边远地区,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以及高层次人才缺乏和办学经费相对不足的困扰,学校在某些方面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特别是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由于高层次尖端人才的匮乏、科研投入的相对不足,差距越拉越大。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医学院校特别是知名医学院校相比,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发展的紧迫感和巨大压力。然而,发展的过程却是漫长而艰难的,可以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比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医学院校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但是,我们深知,唯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紧紧依靠自身快速发展和特色强校去破解发展难题,才是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我们针对师生员工学科认识模糊、科研意识低迷、学校学科和科研基础薄弱的现状,于2008年在大学和附属医院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学科建设大讨论活动,有效地强化了学科建设意识,理清了学科建设思路,明确了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形成了人人关注、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我们明确提出了学校重点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支撑学科的三级学科建设战略,扎实推进科研工作“八期”服务模式(宣传期、动员期、辅导期、写作期、实施期、总结期、成果申报期及推广期),重新修订了《新疆医科大学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在生均拨款标准偏低、办学经费偏紧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并多方筹措资金,正式启动了新疆医科大学科技大楼的建设。我们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注重发挥新疆医科大学的整体优势,进一步加强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联系,建立了基础与临床联合研究、共同攻关的创新机制。我们以大学为核心,积极推动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附属中医医院、附属肿瘤医院、维吾尔医药系等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整合中医、西医、维医资源,初步构建起了中维西医三者之间既相互尊重、相对独立,又优势互补、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
仅以学校近两年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看,2008年附属中医院成为全国16家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一附院心脏中心获中组部、中宣部、科技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中维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和中医骨伤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维西医结合研究团队获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团队研究成果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持续大幅增长,2009年中标44项,居国内同类医学院校前列;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学校已是第六次获此殊荣;首次参加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两项获科技部立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0项,占新疆高校的81.8%,连续11年高居新疆高校之首;新增新疆心血管病研究实验室、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学实验室2所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坚定信心、追求卓越、办出水平
在两校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后不久,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在视察新疆医科大学时强调:你们合校成功与否,就看合校后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是否得到很好的发展。他的这一期望对当时成立不久的新疆医科大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和鞭策。新医人发扬“团结奉献、自强不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新医大精神,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在确保了西医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保持优势的同时,不仅使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在维吾尔医药高等教育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学校国际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学历被阿联酋、沙特、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认可,学校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广大青年学生海外求学的首选,学校也被授予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
回顾新疆医科大学的特色发展历程,从新疆医学院时期西医的一枝独秀,到两校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初期中西医的珠联璧合,再到学校现在中维西医的三足鼎立,学校突出的发展业绩丰富了我们对特色办学的理解和实践,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坚持和发扬中维西医并举、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医科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科学时报》 (2010-5-4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