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莫砺锋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定价:88.00元
□许尔兵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与模式的重大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一书,让我们在阅读诗词的审美愉悦中获得春风化雨般的人格熏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
本书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充分表达了对自然的礼赞。
首先,从形式上诠释自然。该书特邀在全国颇有声望的平面设计大师速泰熙为该书设计封面、扉页、版式。速泰熙根据该书的主旨,充分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洁白的封面,配上黄惇教授清秀醒目的题字,下方饰以“人与自然”连体美术字凹凸版,文中“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标志交替出现,与封面水乳交融,较好地体现了清新、亮丽、朴素、典雅的设计理念。
该书为四色全彩印刷,100克白色略带米黄的纯质纸,配上天(颜体“人”与楷体“二”的有机组合)、地(淡淡的水墨青山大地图)、人、和(人和自然连体美术字)四种元素,再加40余幅精美的古画插图,将大自然的美丽充分地展现出来,使人读来有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美的感受。
其次,从内容上礼赞自然。翻阅着书中一首首先人寄情于山水的优美词句,让我们想到了遥远的自然和生活于自然中的人们。
陶渊明与自然的对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向自然抒发的激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对自然的殷情献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韦应物在自然面前的失意落寞(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都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天然联系。山川河岳的枯荣,人间万象的盛衰,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该书从3个方面表现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由衷地礼赞自然。
一是善待自然。大自然既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其他一切生命的家园。无论飞禽走兽,还是树木草卉,都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蓝色星球上。千姿百态的动植物不但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源泉,而且是我们最亲密的邻居和朋友。中华的先民对这种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尽可能地善待其他生命。相传在大禹的时代,就明文禁止在春季砍伐树木。到了周代,还明文规定鱼网的网眼不能太密。孟子把上述规定的原因说得非常透彻:“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粱惠王上》)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这是何等的远见卓识!该书第一辑“竹苞松茂”所选的吟咏草木虫鱼的诗词,就是“民胞物与”思想的韵语表述。
二是回归自然。巍巍五岳,浩浩三江,是中华民族休养生息的美好家园;960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是孕育5000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理想环境。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我们的家园都是一个有限的空间。那么,中华的先民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呢?他们的办法就是生活在田园之中。竹篱茅舍坐落在青山绿水之中,鸡犬桑麻沐浴着晨曦夕霞。于是田园就被古代诗人选为最佳的栖息场所。
当陶渊明厌恶官场的污浊而回归林下,淳朴美好的大自然便给他带来最亲切的抚慰。东篱下傲霜怒放的菊花,夏日北窗下的一缕凉风,都使诗人感到可爱可亲。即使是胸怀天下的志士仁人,也同样能从自然中找到精神的归宿。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但是当他经过长途漂泊到达成都后,浣花溪畔的简陋草堂便如同一个安静的港湾,抚平了诗人心灵上的累累伤痕。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旅诗人,他本是一位龙腾虎跃的战士。当他进入壮志难酬的英雄末路时,若不是带湖之畔的田园给他提供了吟赏烟霞的环境,他还能到何处去安顿那颗跳荡的心灵?至于隐居在岘山襄水之畔的孟浩然,半隐于辋川别墅中的王维,他们完全是在田园生活中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就更是题中应有之义了。该书第二辑“鸡犬桑麻”所选的都是古代诗人描写田园生活的作品。
三是师法自然。中华的先民不但把自然视为休养生息的环境,还把自然视为人类精神的家园。先秦的思想界虽然涌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各家各派都从大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思想启迪。
《易经》把天地万物概括为一阴一阳的深刻思想从何而来?相传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也就是从观察天文气象以及山河、动植物等自然现象而总结出宇宙的规律。一句话,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正是人们观察、研究的思维对象,也是他们归纳、演绎的思想源泉。
儒家是注重社会的学派,但是孔子何曾轻视自然?《论语》中就记载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类的格言,说明孔子非常重视从自然中获取思想的养料。
至于道家,更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喜爱。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庄子则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庄子·天道》)这些话中蕴涵着深刻的智慧,正是源于自然的启示。
正因如此,古代的诗人们非常善于师法自然,从自然中寻觅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两方面的深刻启迪。
本书第四辑“天人合一”所选的诗词体现了诗人们在大自然面前领悟出来的深刻思想和美好情操: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的不测之祸,是赤壁的江山风月抚慰了他那忠而见谤的愤懑,是滔滔东流的大江使他更深刻地领悟了人生的哲理。林则徐因坚决禁烟而被流放到西陲边疆,是天山的皑皑雪峰给他增添了充沛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种种逆境时,苏轼那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长吟肯定会让我们奔向自然去寻找人生的启示。当我们因思维枯窘而陷入困境时,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之句多半会让我们豁然开朗。请到古代诗人为我们构建的那个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去徜徉、浏览一番吧,我们一定会在那里获得无穷无尽的启示和鼓励。
《科学时报》 (2010-4-22 B3 社科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