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 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22 17:42:54
农民工的黑白默片
 
1991年,讲述改革开放初期打工者生活的10集电视连续剧《外来妹》轰动全国;2009年,四川籍民工周述恒和他的小说《中国式民工》让我们看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新打工者群体——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他们背井离乡,坚强卑微。白天,像动物一样钻进矿井,攀爬手架;夜晚,蜷缩在现代都市的各个角落,默默无声。”
 

《中国式民工》, 周述恒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定价:28.00元

□本报记者 杨新美
 
“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本书,关注农民工。”日前,在《中国式民工》的北京首发式上,外交部前新闻发言人、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沈国放说。
 
中国式民工的集体记忆
 
《中国式民工》自去年在网上连载发表后,即获得众多网友的追捧与好评;搜狐读书的页面上,《中国式民工》的评论有13页之多;新华社、福建教育电视台、福州日报、中青网、农民日报、人民网、凤凰周刊、香港文汇报、华西都市报、网易、搜狐、新浪、腾讯、凤凰网等百余家媒体相继进行深入报道、转载;作者还做客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与崔永元探讨民工生存现状;做客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与曾子墨共同探讨民工问题……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有如此“波澜壮阔”的景象?
 
4卷、199章、45万字,书名刻意模仿《中国式离婚》,这就是农民工周述恒笔下的小说《中国式民工》。在这本书里,周述恒以小凡、小林和张志伟3个农民工的打工生涯为主线,描绘了3个人所走的不同的人生道路。
 
文武双全的小凡靠自己的奋斗从工人转变成为公司的业务员而逐渐融入到城市人的行列;小林在工厂勤勤恳恳打工,拿着自己应得的收入踏踏实实地过着民工的生活;张志伟在经历了各种坎坷之后最终堕入黑道,他在刀光剑影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利用黑道以恶制恶……3个人物背后还有黄牛党、黑中介、狠城管、黑社会、苦小姐、留守女人等各种社会阶层的影子,在农民工拼搏奋斗的背后藏匿着工伤索赔、用生命相胁讨要工资、为爱报复、名利浮沉等惨烈故事。书中内容多以对话形式呈现,白描式文字细腻,真实感人。
 
在周述恒的这部长篇小说中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们用实际行动积极而勤劳地推进社会的进步,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无声地奉献出来,表达自己淳朴的爱国之情;也同时看到令人心酸的、委曲求全的生存状态,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时的无奈、绝望……
 
“《中国式民工》很可能会成为当代‘打工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家席云舒说,至今还没有一部长篇小说像本书一样全景式地深入描绘打工者生存的艰辛和他们内心的伤痛,还没有一部“打工文学”如此深刻地揭露社会对底层打工族的歧视与不公。
 
“我们应当感谢这部关于民工生活的小说。”作家海岩说,《中国式民工》既是这个群体的客观写照,又是他们自身的集体记忆。或许,也能成为一部当代社会生态——城市与乡村,原住民与外来者既排斥又互慰的生动史料。
 
农民工笔下的农民工
 
“农民工做的是苦、累、脏的活。他们做的是最没有生命保障而收入又最微薄的工作,他们年复一年地这样工作。他们也想自己哪一天能真正地住进自己建筑的房子,有自己的公司……然而就在这样的憧憬中,城里人歧视的眼光让他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霜,无情麻木地回到了现实!他们甘心吗?他们不甘心,但是他们无奈,所以沉默。”周述恒说出了农民工藏在心底的话。
 
《中国式民工》这部出自农民工的“打工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农民工们的无奈之处,听到了沉默背后的声音。小说中80%以上的故事都是周述恒亲身亲历或亲耳所闻,可谓是农民工现状的如实写照,它就像默片时代的无声黑白纪录片。
 
在该书的序言中,席云舒评价说:“尽管小说中没有运用什么叙事技巧和情节虚构,但小说留给我们的震撼却令我们久久无法释怀。”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农民工写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
 
见到周述恒时,他衣着整洁、一副黑框眼镜,温文尔雅的样子,无法与“农民工”联系在一起。“睡不惯宾馆这种席梦思的床”,接到出版社编辑李汀的电话时,称其为“李兄弟”,这些仿佛在诉说,自己除了是小说创作者,依旧也是一名普通农民工。
 
“我压根儿没想过我这普通的农民工能写长篇小说,而且还能在国家大出版社出版,对我来说,太意外了。”在首发式上,周述恒道出自己的心情。
 
年仅32岁的周述恒,今年却是他打工的第14个年头。他曾在工厂打工,摆过地摊、拉过三轮车,最后成为一名业务员,并渐渐过上较稳定的生活。对周述恒而言,十多年打工经历是刻骨铭心的一段记忆:在塑料厂每天工作12个小时,月工资只有120元,可第一个月不仅没拿到工资,还欠了工厂80元;炎炎的6月里,骑着单车走遍福州的大街小巷找工作,火辣的阳光将他晒脱几层皮。
 
作为一个在福州打工13年的农民工,周述恒亲眼看到这么庞大的一个社会最底层群体所处的种种不平等的待遇,也亲身经历了种种艰辛与磨难,听到欢声笑语,也感受到了背后的辛酸,拥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可他却鲜有看到写关于农民工群体的书。而一些电影、电视剧描写的与现实中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有天壤之别。周述恒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去忠实地记录下农民工们的悲欢离合、艰辛处境。
 
于是,2008年5月,周述恒开始动笔。写书是周述恒释放内心情感的过程。写《电话诉思亲》章节时,让人心酸的场景在脑海里不断闪现,周述恒是含泪写下去的。写到激动处,他会从晚上一直写到次日凌晨,停不下来,因为太迫切地想把内心的想法记录下来,也因此原本不近视的他现在也架上了眼镜。2009年10月3日深夜,小说终于写完了。此后世界知识出版社找到他,将他的文字从电子版变成了纸质版。
 
周述恒说,农民工中像自己这般有激情的人有,却不多,大多数已经麻木、认命,在写作过程中,他甚至遭到工友们的嘲笑。但他不以为意,因为写这部小说就是要引起社会的关注、重视,还要激活农民工们僵化、麻木的思想,从而站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希望这本书可以为每一位此后的打工者指路、参考,帮助他们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当问到是否还会继续写这类题材的书,他说,自己已经开始动笔写新内容,“我永远都是一名农民工,但只要有需要,就会写下去”。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都能平等地享受蓝天和阳光。”这是周述恒心中的梦。
 
“农民工已经渐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拍摄反映农民工现状的《梦想就在身边》电影的导演江小鱼说,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被称为农民工的人有近3亿人。这个群体非常庞大,农民工对于我国其他百姓就好似“空气”,我们的生活中几乎离不开他们。不管是震惊、同情与唏嘘,活在当下的我们和未来中国的公民都应对中国式民工心怀感激和羞愧,不仅是出于他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的致敬,更是反思、观照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也参与了对他们有意无意的歧视与伤害,他们不仅是我们民族意义上的兄弟姐妹,更是宪政意义上的平等公民。
 
《科学时报》 (2010-4-22 B3 社科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