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位梦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22 17:42:54
科学人生的背后

《施雅风口述自传》,施雅风口述,张九辰访问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定价:55.00元

 
□位梦华
 
已过古稀之年,与社会渐行渐远,两耳不闻室外事,一心只敲计算机,每天躲在办公室里闭门思过(过去的“过”),连电话也成了多余的摆设。有一天,铃声突然响起,把我吓了一跳,慌忙去接,原来是《科学时报·读书周刊》的编辑,问我能不能写一篇书评。我说自己一不看书,二不评书,实难从命。
 
放下电话,继续写书,忽又想起一件往事:有一个朋友出了一本自传体的小说,捧若至宝,极为珍视,特意请我写一篇书评。我因盛情难却,只好冒险一试,说他的小说像是一本小人书。结果是自讨没趣,被说成是贬低了一部伟大著作的真实价值。其实我认为,如果一本小说能具有小人书那样的吸引力,应该是非常成功的。吃一堑,长一智,此事更加加深了我对写书评的疑虑和恐惧,同时下定决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写的书,也从不请别人写“序”或“评”。
 
还有一点顺便提及,我从不把书主动送人,也算是有点自知之明。现在,生活节奏紧张,休闲方式多样,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写书的人和出书的单位却越来越多,明星出自传,儿童写小说,万花齐放,亿家争鸣,这就是信息时代的一大特色。人家收了你的书,一是没有时间看,二是没有地方放,三是扔了也不好,四是卖破烂也不值钱,岂不是送给人家一个大麻烦?
 
过了几日,忽然收到一包东西。看那物流清单,除了收件人的姓名一片空白,仿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开一看,是一本厚厚的书——《施雅风口述自传》。这才想起,报社编辑曾向我约稿。
 
我和施先生只见过一面,是在会上碰到的,出于礼貌,聊了几句,是真正的一面之交。但是,施先生的大名我早有所闻,如雷贯耳,他是我国冰川学和地理学的开拓者和推动者,呕心沥血,功勋卓著,堪称地学界的泰斗或鼻祖。
 
怀着敬仰之情,出于好奇之心,仔细看那封面,方知这是一部丛书,名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气度不凡,可谓大手笔。再看书的内部,从序者到编者到策划者,当然还有口述者施老自己,都是一些大人物,令人为之一振,肃然起敬,深知这绝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小人书”,而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大人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
 
又过了几日,我终于把这部“大人书”仔仔细细拜读完毕。掩卷长叹,闭目凝思,只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思绪万千,激情涌动,似乎有千言万语,很想说上几句,但却绝非评论,而是借题发挥,就施老光辉的人生,发几点粗浅的感慨。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由事件组成的,由时间串联在一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凝固。按理说,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也都是历史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一串故事,每个人都有一部历史,写出来都是一本厚厚的书。但是,中国的人口有13多亿,世界的人口有60多亿,不可能每个人都出一本书。虽然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是那些芸芸众生,平头百姓,今天吃两根黄瓜,明天买一斤葱,不可能写进历史书。只有那些作出了一番事业,创造了某种奇迹,对社会产生了相当影响的人,才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点痕迹。例如施老先生,在中国冰川学和地理学的创立和研究上,不辞辛劳,殚精竭虑,作出了巨大的成绩,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史上,自然应该有他的位置。
 
历史是可变的,虽说盖棺论定,往往会有争议。例如孔老夫子,“棺”已经盖了两千多年,“论”却一直定不下来,有时被捧到天上,有时被扔进地狱。就拿20世纪来说吧,“五四”时砸烂孔家店,“文革”时批林批孔,连祖坟也被挖了。现在又是国学热,出了许多讲解《论语》的大师。所以,我认为,组织那些健在的科学家,以口述的形式把他们的真情实感,人生轨迹,如实地记录下来,非常重要,颇有创意,对于后人研究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科学史,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说到中国的科学史,还有一点值得提及。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向来是重文不重理,李白、杜甫家喻户晓,张衡、郭守敬却鲜为人知。中国的文学史,自古至今出了不知道多少个版本,而中国的科技史,却要由外国人来代笔。虽然后来急起直追,出版了各种各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似乎还没有一部能超越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丛书。时至今日,虽然中央大力提倡科教兴国,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国民的科学素养和思想观念仍然值得关注。例如,袁隆平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得了500万元的奖金作为科研经费却有人说三道四。而那些明星大腕,一夜暴富,一个主持人的身价就达几个亿,却司空见惯,天经地义,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由此我想,把那些科学家的一生经历写出来,也许就能举一反三,激起国人认真地反思。
 
然而,与此同时又有所忧虑,如果人们看到,当一个科学家必须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安贫乐道,终生拼搏,也许就会望而生畏,绕道而行;而做一个达官贵人,明星巨贾,却可以飞黄腾达,一夜成名,财源滚滚,花天酒地,鸡犬升天,儿孙得福,也许就会不择手段,趋之若鹜。
 
纵观人类文明史,从直立行走到制造工具,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陶瓷到金属,从机械到机器,从航海到航空,从算盘子到计算机,从长矛、大炮到原子弹,从鞭炮、火箭到宇宙探测,完全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完成了四次空间上的大扩张,造就了四次文明大飞跃:远古的祖先学会制造工具以后,走出了非洲,进入了亚洲和欧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地理大扩张,造就了以非洲为中心的原始文明。黄种人的祖先学会了造船之后,走出了亚洲,往南扩张,一直到达了澳大利亚;学会了穿皮衣、住帐篷以后,又开始往北扩张,进入了北极圈,到达了北美洲和南美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扩张,造就了以亚洲为中心的农牧文明。白种人的祖先掌握了航海技术之后,走出了欧洲,进入了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地理大扩张,造就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工业文明。现在,人类开始飞离地球,进入太空,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第四次空间大扩张,必将造就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科学文明的大飞跃。由此可见,先有技术,后有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真正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把握历史机遇,带领社会潮流,取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占领最有利的战略阵地。反之,则只能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受人欺凌,任人摆布。而且,人类文明的发展,呈加速度之势,原始文明几百万年,农牧文明几千年,工业文明几百年,科学文明更是瞬息万变,日新月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意义。就人类社会而言,先是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接着又经历了技术大飞跃,科学大发展,从计算机到信息网,从核武器到航天术,从原子能到基因工程,从生态学到环境保护。而对中华民族而言,20世纪更是天翻地覆,刻骨铭心,从八国联军进北京到炎黄子孙闯世界,从列强、倭寇齐横行到香港、澳门回祖国,从东亚病夫遭欺凌到中华健儿夺金牌,从一穷二白无科技到“两弹一星”探宇宙。现在,我们屹立东方,扬眉吐气,雄视全球,独立自主。
 
可是,当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而欢欣鼓舞时,总会想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生于世界动荡的年代,长于祖国危难的时刻,满怀救国之志,一颗赤子之心,求学于国内或者国外,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毕业,或者毅然决然地留在大陆,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或者舍弃优厚待遇,冲破封锁回到祖国。他们不计报酬,公而忘我,艰苦奋斗,满腔热血,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成为各个领域和学科的带头人和奠基者。然而,历史往往会留下诸多遗憾。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无一幸免地都在打倒之列,有的致残、致死,有的以自杀抗争,有幸活下来的则都进了“牛棚”。虽然遭此劫难,却都不改初衷,一旦解除隔离,依然忠心耿耿,继续为祖国的科学事业竭尽全力,出谋划策,义无反顾,运筹帷幄,倾其所有,贡献出自己的一切。现在,他们都已耄耋之年,仍然对祖国的科学事业念念不忘,一往情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春蚕到死丝未尽,蜡烛成灰泪不干”。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品格?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品格!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作为一个后来者,我谨以微薄之力,怀着虔诚之心,借此机会,撰此短文,对老一代的科学家,那些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慰问!
 
《科学时报》 (2010-4-22 B2 科学 文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