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辛 吴为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22 9:11:17
世博园,处处洋溢同济“气息”
 
□本报记者 黄辛 吴为民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的各种元素正陆陆续续向人们一一呈现。世博园区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犹如珍珠落玉盘,处处印刻着同济大学的痕迹,耸立着一件件同济人的杰作。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所说的:“同济大学把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整合各学科力量,服务世博,支持世博,义不容辞,全力以赴。”
 
世博,实实在在成为了同济展示学科和人才综合实力的大舞台;同济,始终践行对国家和社会的承诺,以自身独有的担当,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应有精彩。
 
五大片区洋溢“同济”气息
 
上海世博园核心区按照地理空间划分为A、B、C、D、E五个片区。A、B、C三个片区位于浦东,由东到西分布,D、E两个片区覆盖整个浦西园区,由西到东分布。A片区主要包括一轴四馆中的中国馆和部分外国国家馆;B片区集纳了一轴四馆中除中国馆外的建筑以及大洋洲国家馆、国际组织馆等;C片区主要包括欧洲、美洲、非洲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及租赁馆、联合馆、大型游乐场等;D片区内设置了部分企业馆、博物馆、综艺大厅和城市足迹馆;作为本届世博会最大创举之一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和部分企业馆则构成了E片区的主体。
 
五大片区主体项目一一历数,单单“同济设计”一个方面就几乎实现了全覆盖。加上建筑与城市规划、经济与管理、结构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地下工程、汽车、环境等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和教授为世博会筹建承担的任务以及完成的项目,更使得世博园区的“同济”气息更加浓厚。
 
专家担当世博“八总”
 
换一个视角,以同济承担项目的类型看,规划、管理、设计、科研与决策咨询、监理、建设,从综合到具体,实现了纵贯。尤以为人熟知的“八总”最为显著——主题演绎总策划师、园区建设总规划师、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人、世博村总体规划及设计总协调、主题馆总设计师、夜景照明总体策划负责人、世博交通规划总策划团队负责人等,均由同济大学教授出任。同济大学世博会研究中心则被上海市政府指定为仅有的两家决策咨询研究机构之一。
 
此外,世博地下空间利用、土木工程结构防灾研究、园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示范运营,以及城市未来馆、企业联合馆、非洲联合馆、中南美洲联合馆、加共体联合馆以及10多个外国国家馆的建筑设计和参与设计,都留下了同济人的名字。还有世博会信息通信馆的建设,西班牙馆、韩国馆、上海企业联合馆等12个建设项目的监理,均由“同”字号的企业承担完成。
 
科技部和上海市联合实施的“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其推进办公室设在同济大学,该校专家、教授为此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即便建设前期广受关注、最终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实施的“世博舟桥”、“和谐塔”等项目,同济人也默默为之倾注了卓越的智慧和创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团队合作 “同舟共济”
 
同济人或以个人的名义或以团队的名义服务世博。归根结底,同济人在世博项目上的成功,凭借的是团队的力量,是“同舟共济”精神的又一次集中闪光。
 
因为“八总”的身份,人们记住了郑时龄、吴志强、唐子来、乐云、丁洁民、曾群、郝洛西、杨东援、陈小鸿等同济教授的名字。而他们的身后,无不聚集着一支支分工明确、战斗力强的团队,大家群策群力、协同作战。
 
“八总”之外,更多的同济教授和团队为世博会的筹建奉献了智慧、洒下了汗水。比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的李永盛、朱合华与他们的团队,结构工程防灾的李国强、李杰、吕西林、顾明、张其林及各自团队,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莫天伟、章明及其团队,完成了非洲联合馆、欧洲馆、中南美洲馆、加共体联合馆等诸多设计任务的陈剑秋团队,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余卓平、章桐和他们的团队,“世博科技行动计划”的李光明及其团队,还有周俭、夏南凯、杨健、孙立军、彭运鹗、诸大建、单晓光……这是一个成绩同样卓著、学科覆盖更加广泛的群体。粗略统计,为了世博筹建,前前后后参加的同济专家超过2000人。
 
这些团队中,以完成世博会园区建设规划竞标方案的团队最具代表性。2004年3月至7月,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为主体,联合校内土木、交通、机械、环境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同时吸纳德国、日本等国的专家,组成近300人的庞大团队,连续奋战,从无到有,最终以精妙、周全的规划方案,从40多个国内外顶级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入选的3个优秀方案之一,为中国规划师赢得了殊荣。他们以卓越的工作效率和令人赞叹的工作实绩树起了团队合作的新标杆,并赋予“同舟共济”以新的内涵。
 
领导班子高度关注、鼎力支持
 
为了世博,勇于担当。正是因为全体同济人持续多年甘于奉献、积极参与,使得2010年世博会这一世界给予中国、给予上海的机会,同时也成为展示同济大学学科和人才综合实力的大机遇、大舞台。
 
学科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积极融入社会、服务国家和地方,是同济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凝练形成的办学理念。“同济作为”在世博筹建过程中令人印象深刻,既是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在新时期的又一次彰显,也离不开学校主要领导,包括全体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在同济人服务世博的一次次具体行动中给予的高度关注、鼎力支持。
 
确实,如果不是时任校长吴启迪的极力敦促,同济大学世博会研究中心就不会在申博成功后仅仅13天便宣告成立。如果没有以校党委书记周家伦为代表的学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持续不断给予同济人世博行动的高度关注、竭力推进,师生参与世博的热情就不会如此持续高涨。
 
从吴启迪到万钢再到裴钢,如果没有连续几任校长亲任主任,同济大学世博会研究中心就不可能在全校具有如此强大的协调、号召能力。如果没有世博会研究中心长期在学校层面上协调、整合并积极对外联络,学校不同学科间的内联外合就不可能如此顺畅、高效率。
 
万名同济学子服务世博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向我们走来。而世博会筹备工作仍在继续,同济人的努力仍在继续。作为同济园最大群体的青年学生也走到了台前,成为主角之一。他们将为担负起“世博志愿者”的重任作好各种准备。
 
从博士、硕士到各专业的本科生,近万名同济学子将在世博会期间履行多种类型的青年志愿者职责。无论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数还是持续的时间,均为上海高校之最。
 
“我和全体同济人一道,以激动的心情企盼世博会的开幕,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和评估。”裴钢表达的是全体同济人的心声。
 
《科学时报》 (2010-4-22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