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宁华
大学校景的最动人处,莫不如那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的身影。当翻开中国高等教育史和苏州大学校史,许多人会为东吴大学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开创性贡献而惊叹!
名师风采耀葑溪
苏州大学的前身是1900年创办于苏州城东葑溪之西的东吴大学,由于东吴大学是美国卫斯理宗教会之监理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大学,其开风气之先的创举可谓不胜枚举。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前的教会大学只有东吴大学、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齐鲁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其中东吴大学为最早创办。在以上大学中,有研究生教育记录的除东吴大学之外,只有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齐鲁大学、沪江大学。
1911年春,以卓越才能和智慧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思想遗产的东吴大学首任校长孙乐文因病去世后,葛赉恩被推举为东吴大学第二任校长。葛赉恩的上任,为东吴大学的研究生教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时,东吴大学将大学学制定为四年,大学毕业后学习理科两年可给予硕士学位。
20世纪20年代以前,东吴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涉及化学、生物学及文科专业,东吴大学能够在这些学科率先授予硕士学位,乃得益于这些学科的导师。理科硕士人才的培养,更是和来自美国的祁天锡、龚士两位教授的贡献分不开。
祁天锡于1876年出生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是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生物学硕士。1901年任教东吴大学时正是25岁的大好年华。任教伊始,他就开设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地质学课程,在1904年间,东吴大学的理科各科都由他一人负责教学。由于祁天锡的专业是生物学,所以,他在生物学课程上投入了最大的精力。任教期间,他还对华东地区的淡水生物、鸟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作物进行了研究,并编写了《江苏植物名录》、《华东鸟类指南》等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和著作。到1913年时,祁天锡在东吴大学“已建立起了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完善的生物实验室”,从而为生物学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生物材料处是当时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生物材料处,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肯定,被认为是东吴大学对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所作出的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也为东吴大学在生物学方面的领先地位打下了深厚基础。1917年,师从祁天锡的几个学生毕业后继续研究生教育,到1919年,就有两个学生拿到了生物学硕士学位。
就化学硕士培养方面,应该归功于龚士博士。龚士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12年获得范德比尔特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后于1913年到东吴大学任教。龚士的到来促使祁天锡将他的课程细分为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而龚士则教授物理学和化学,两人并肩携手开创了东吴理科教育的盛世华年。
东吴大学当时的物理和化学教育条件极其匮乏,既没有规范的教科书,也没有标准的实验器材,1916年,他在给母校范德比尔特大学名誉校长柯克兰博士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对事业的热忱并阐述了规划:“首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依靠当地所能利用的一切材料逐步建立起理化实验室。其次,通过引进大批有很高学术和教学水平的教师,以及引进实验教学方式,提高了东吴大学物理、化学两个专业初级和中级阶段的教学质量。最后,在理化教育的高级阶段,重点放在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上。”在他任教东吴的9年间(1913~1922),东吴大学理科,特别是化学方面,从起步到成熟,在全国学术界赢得了很高的地位。除了物理学与化学的本科教学之外,龚士还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开设了化学研究生课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1917年,两个学生拿到了化学硕士学位,成为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全中国第一批化学硕士。
在祁天锡、龚士两位导师的悉心培养下,东吴大学走出了许多在当时堪称精英的理科硕士。据不完全统计,东吴大学早期,就已培养了4位化学硕士、10位生物学硕士。
1920年,东吴大学接受了自开办以来的最大一笔捐款——65000美元,这笔来自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第一监理会教堂的捐款,为东吴大学发展理科教育创造了条件。用这笔捐款建造、并被命名为“葛堂”的理科大楼拔地而起,成为东吴大学理科学子的摇篮。此后,理科专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葑溪之西,牙塔之内,名师风采耀千秋。黄慕庵、徐允修、章炳麟、林语堂、杨永清、吴经熊、潘序伦、雷洁琼……无须一一列举那些彪炳史册的名字,苏州大学后学者唯以努力进取精神,回报名师教诲。
桃李芬芳报东吴
东吴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日后成为业界翘楚,以其对社会的卓越贡献成为国家栋梁、世人楷模。费孝通、谈家桢、孙起孟、雷洁琼、赵朴初、董寅初、马寅初、倪正 、许国璋、杨绛、李政道……一个个星光璀璨的名字闪耀出了东吴大学人才培养的世纪华彩。
徐景韩、陈调甫,在龚士博士的精心指导下,于1917年春获得了化学硕士学位,成为“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全中国最早的化学硕士”。徐景韩将一生贡献于东吴大学,长期担任化学系主任一职,后担任东吴大学教务长。陈调甫,获得硕士学位后到美国深造,并在天津塘沽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建永利制碱公司,生产的优质纯碱,在美国建国150周年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美誉,荣膺大会金质奖章。1928年独自创建了永明漆厂,研制生产了著名的“永明牌”酚醛清漆、“三宝牌”醇酸树脂漆,成为我国纯碱工业和涂料工业的奠基人之一。1952年,永明漆厂的油漆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质量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该厂产品在抗美援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中,被作为指定油漆,在全国广泛使用,并远销苏联及东欧、东南亚各国。
施季言,1919年毕业,作为祁天锡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他不仅成为东吴大学第一个生物学研究生,也是全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生,他的科研成果在《美国水稻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美国科学家、农业部专家的广泛关注。同年毕业并获得生物学硕士学位的胡经甫则成为中国昆虫学研究的著名专家。
东吴法科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谓群星璀璨。东吴法科效仿美国著名法学院的做法,招收的学生至少须有两年大学学历,而法律课程的学制则为三年,授课时除与中国法有关的课程用汉语外,其他课程均用英语教学。其人才培养的良好声誉使得包括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内的一些著名的法律学校大学法学院都承认东吴法科毕业生的法学士学位。1918年6月,东吴法科第一届7名学生毕业并获法学士学位,“开创了现代中国之先声”。1926年,东吴法科开始开设一年期的研究院课程,遂使东吴大学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大学。
由于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通晓英美法、罗马法以及希伯来法体系,东吴大学的师生在以英美法为审判程序的东京审判中贡献卓著,中国赴远东法庭的法官、检察官、顾问、翻译等几乎都来自东吴法科,东吴大学法学院也因此青史留名。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国际法院一共有过6位中国籍法官,从顾维钧开始,一直到1997年的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东吴法学院的教授或毕业生。
《科学时报》 (2010-4-20 B3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