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握文 陈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20 7:35:16
登上国际学术讲坛的军校学子
 
□通讯员 王握文 陈明
 
他们是那样风华正茂,他们又是那样出类拔萃。近5年来,在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中,先后有202人应邀参加国际高层学术会议。他们以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与良好的综合素质,为祖国赢得学术声誉,展示了军中学子的亮丽风采。
 
黄立波:首位在HPCA宣读论文的中国研究生
 
2010年1月11日。印度,班加罗尔。
 
第16届“国际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会议”正在这里举行。
 
作为国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一个顶级学术会议,历来是该领域知名专家的一次学术盛宴。而今年的会议更是盛况空前:“多核之父”昆拉来了,IEEE体系结构技术委员会主席何塞普来了……在参加会议的400多名专家学者中,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博士研究生黄立波,无疑属于为数不多的“小字辈”了。
 
然而,正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字辈”,不仅受到了这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的邀请,而且还被安排在会议第二天报告自己的学术论文。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在该会议发表论文,而在会议上宣读论文的中国研究生,黄立波是第一个。
 
1月12日下午,当大会主席宣布“由来自中国的学者黄立波作报告”时,黄立波快步走上讲台,30分钟的报告结束后,台下的听众似乎意犹未尽,纷纷提出问题与他交流,几名专家还对他的下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无疑,黄立波的报告获得了成功。
 
回忆报告时的情景,黄立波兴奋之余,还不无忧虑地告诉记者:与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相比,我国仍有一定差距,这次会议入选论文32篇,只有两篇来自中国,其余均由美欧科学家发表。
 
正因为如此,黄立波在班加罗尔参加会议的3天时间里,一口气听了10多场报告。他说:“要让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年轻一代的军队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
 
张进:梦圆国际宇航大会
 
2009年10月11日,一架波音737客机降落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一名中国的年轻人走出机场,他就是国防科大航天与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张进,此行他是应邀参加在韩国大田举行的第60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的。
 
走进韩国大田会议中心前,尽管张进对会议的规模已有所了解,但会议的盛况还是让他惊叹不已:大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3000多名宇航科学家、学者和航天部门的决策者,会议录用论文涉及航天领域的150多个方向,韩国李明博总统亲自参加开幕式并致辞。
 
会上,张进尽可能多地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报告,休会时又抓紧时间修改自己的论文。他告诉记者:“由于平时用英语会话的机会不多,如果报告时单词发音不准和语速过快,别人就很难听懂。影响效果是小事,影响中国研究生的形象却是大事。”
 
为此,他把报告的准备工作做得相当细致,比如,什么时候要加重语气,什么时候要配合手势,这些他都在论文作了标记,反复练习。
 
张进在会上交流的论文是《空间站动量管理、能量存储、集成姿态控制》,这是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会上,多位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对他的研究表现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张进从中也受益匪浅。
 
伍楠:国际学术讲台感受祖国发展变化
 
2009年岁末,虽然长沙正是寒冬时节,但地处南亚次大陆南端的印度科钦却是气候宜人。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博士生伍楠应邀来到这里,参加了第16届高性能计算国际学术会议。
 
这是国际高性能计算领域一个顶级学术会议,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几乎全部参加了会议,会议论文录取率不到19%,基本代表了高性能计算领域内各个研究方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参加本次会议之前,伍楠所在的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而他在会上宣读的论文正与此有关。不出所料,他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当他宣读完论文后,众多国外权威专家纷纷与他交流,并表达了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开展研究的意愿。
 
4年前,还是一年级博士研究生的伍楠就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的亚太体系结构年会。时隔4年再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伍楠强烈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变化极大地提升了国际地位和影响。他告诉记者,在国际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过去一直是西方国家唱主角,如今,随着“天河一号”的诞生,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与4年前相比,更多中国人的身影出现在了世界顶级学术会议上。“除了学术交流,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强军兴国的热情。”
 
袁振涛、黄剑:为消除空间碎片威胁贡献智慧
 
2009年3月,在莱茵河畔的科技之城——德国达姆施塔特,第五届欧洲空间碎片会议迎来了两名年轻的中国学者——国防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袁振涛、硕士生黄剑,他们是空间监测领域中国内地仅有的两名论文录用者。
 
空间碎片问题是人类进一步开展航天活动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空间碎片研究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会议,本届会议代表来自1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其中包括欧洲空间局运行中心、俄联邦中央机械制造研究所、中国国家天文台等权威机构。
 
会议期间,袁振涛、黄剑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兴趣,许多人主动与他们交流探讨,有的还热情邀请他们参加近期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
 
袁振涛说,参加这次会议收获很大,在为期4天的会议里,他俩分头听了30多个报告,通过交流使自己下一步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作为航天大国,我们要为消除空间碎片威胁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国后,袁振涛、黄剑以自己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平时一定要重视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与口语表达,在面对台下的权威专家学者作报告时,千万不要紧张,尽量多地与本领域的‘大腕’们交流,有时他们的一句话、一点小小的点拨,都有可能使我们茅塞顿开。”
 
《科学时报》 (2010-4-20 B3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