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苏玉栋 李 敏 本报记者 孙琛辉
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是困扰众多高校发展的难题。然而,在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法律系旅游管理和物业管理两个专业,这一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数据显示:该系2007年毕业155人,当年就业151人;2008年毕业91人,当年就业89人;2009年毕业139人,当年就业135人,连续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所地方专科学校如何能取得这样令人欣喜的就业率?该系毕业生陈佟在返校介绍经验时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缘由:“我能有今天的岗位和成绩,全得益于政史法律系的‘三·二’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
早在2004年,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该系就清楚地意识到,只有面向人才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才是高职高专办学的必由之路,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培养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经过反复论证,系领导果断地提出 “理论知识够用,强化技能培养;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的思路。于是,一场针对旅游管理和物业管理两个非师范专业,以拓展实习实训基地为途径,以岗位技能培养为重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铺开。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稳妥的探索,该系形成了一套新颖的培养模式。这就是:创建实习基地,通过识岗、试岗和顶岗,以实习促进就业,实现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的“三岗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二”模式。
“识岗”、“试岗”和“顶岗”三阶段
“识岗”、“试岗”和“顶岗”,是指学生在校三年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的三个阶段。一年级,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培训,结合校内实训室并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观摩,全面认识未来的岗位,此为“识岗”。二年级,以学校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考察、讲解、实际操作等形式切身体会岗位职责和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此为“试岗”。三年级,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学年、至少三个不同岗位的实习,在基地指导老师的帮带下,熟悉工作内容、掌握运作程序、强化岗位技能、提高操作能力、达到熟练操作,此为“顶岗”。“三岗”为学生打下了就业基础,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
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三·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为此,该系一方面花大力气建起完备的校内实训场所,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他们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积极寻找合作单位,谋求校企联合发展。2006年以来,已逐步建立起以焦作为中心,北至北京南至长三角,包括中国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天港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焦作迎宾馆等20多家管理规范、信誉良好企业的实习基地新格局。
新的培养模式很快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家长的认可。三年的培养,学生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了熟练的业务能力。同时磨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培养了组织协调、应变沟通能力以及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这些优良品质让他们在岗位上深受其益。一名学生在实习总结中写道:“实习经历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我们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很多同学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在新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陈佟是该校200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由于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实习期间就升为领班,毕业后留店工作,被任命为北京全聚德西翠路店餐厅主管,其出色的表现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在众多的务工人员中脱颖而出,2008年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劳动保障厅、省建设厅授予“豫籍优秀外出务工创业人员”的光荣称号。
学生的优良表现赢得了众多实习单位的赞许和欢迎,33家单位主动和学校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就业合作协议,形成了培养—实习—就业一条龙,学校—学生—实习单位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科学时报》 (2010-4-20 B3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