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白晓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15 8:30:48
人性的挣扎 科学的诅咒

《三体》,刘慈欣著,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定价:23.00元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白晓曦
 
一个不撞大楼、不放毒气、不杀人质、不入侵网络,不煽动群众的恐怖组织,一个成员包括天才学者、商业巨子、政界领袖的恐怖组织,这样的组织恐怖吗?它用使命回答你:不算太恐怖,我们只杀科学家。
 
这便是科学幻想小说《三体》的开篇布局,也是结尾隐含的一个问题:科学对人类究竟有多重要?
 
构筑科学幻想小说的往往是一个天才的想法,没有过多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冲突,主旨在于探讨科学与人类的关系——这既是科学幻想小说的特色又是它的局限。而《三体》在保留了核心主旨的同时,巧妙地将“人与社会”这一主流小说的经典命题融合进去,成为一部既包含奇诡想象、又富含人性哲理的深刻作品。
 
作者刘慈欣在科幻界素以想象力之宏伟大气出名。与纯粹幻想不同,他的构想往往有严密的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在他的世界里,有与地球同步运行,调节气候的巨型反射镜“中国太阳”(《中国太阳》);有驾驶飞船撞击太阳以干扰电磁脉冲,从而扭转战争局势的宇航员米沙(《全频带阻塞干扰》);有经过基因改造,纵横天际的“飞人”(《魔鬼积木》);有将地下煤层点燃,用管道输出可燃气体的“地火”(《地火》)等等。同样,在《三体》中,刘慈欣用经典天文学问题做基础,构筑了一个宏大的“三体世界”。
 
在对三体世界的描写上,刘慈欣采用了侧面代入的手法,通过一个传递信息的网络游戏,将三体世界的历史传达出去。这种描述新世界的方法,远比科普文章说教般的平铺直叙更为生动。同时,他构思了近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多项技术,包括在地球和月球之间制造“电梯”的高强度纳米材料、连接脑神经的感应式头盔、可以瞬间切割钢铁的纳米钢丝等。这些完全可能在近未来出现的技术无疑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此外,作者对更高层次的科学技术也作了预测:以正反物质覆灭产生能源的宇宙飞船、普通粒子在高维度展开后改造而成的超级计算机等等,整部作品似乎是一个宣言:在科学的“魔力”之下,文明的未来必将充满光明。
 
然而,对于“科学对人类究竟有多重要”这一问题,作者却没有用单一描述科学优势的方法来回答。相反,他塑造出一名知识女性,通过她坎坷的人生境遇和思想上的不断变化,营造出一种对科学持否定态度的氛围;再通过对三体世界的描写和它最终封锁地球科学的举动,将失去科学后人类的脆弱无助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而以反比的方式深刻地表达出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
 
这种对比的反差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既加强了阅读快感,又不免使人掩卷深思。而《三体》作为科学幻想小说的一次突破,它对人性的阴暗面、对人与社会的冲突都作了细致的刻画和直观的表现。
 
作者选取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敏感时期,塑造的知识女性叶文洁是这个时代中一名年轻的知识分子。在“文革”的风暴里,她父亲惨死,母亲精神失常,自己则受尽凌辱。作为一个普通人,她也许会选择一死了之;但作为科学工作者,她选择了默默忍耐,并“拒绝遗忘,以理性的眼光审视那些伤害了她的人们”。
 
作为全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叶文洁无疑代表了遭受磨难的知识分子。那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的是一个极其痛苦的选择:究竟是坚持理想,还是放弃理想?
 
叶文洁的选择是:坚持理想。但同时她的理想起了变化,不再借助科学,而是借助人类以外的力量,强制性地改变人类社会。 她的目标更大,不再限于国家,而是整个人类。
 
《三体》在两个极端(科学与人性)上展现了一幅未来的图景:拥有巨大科技优势的三体文明将入侵地球,而其先遣部队则是人类当中的背叛者。这些背叛者组成了篇首所展示的恐怖组织——人类当中的精英人才,为阻止科学的发展,开始毁灭每个领域的突出人物。
 
以精英来毁灭精英,不可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这里有一个悖论:现实中的恐怖组织一般都没有多少文化,作者在书中描述的“精英人才”,他们成为恐怖组织成员的可能性大吗?
 
放眼当今世界,可能性实在不小。极端环保主义者和宗教极端主义者越来越成为世界安全隐患的重点;科技罪犯、网络骇客的年龄越来越低,学历越来越高。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孕育出了一批社会异化分子。
 
假如一个人为了活下去而抢劫,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强盗;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良好生活背景的人去抢劫,他的动机就会相当复杂,有时甚至极其古怪。电影《七宗罪》和《十二宫杀手》就表达了对这一点的忧虑。《三体》中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深刻地理解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又对这历史和社会充满了绝望——这样的人,不可能仅仅用枪炮来报复世界,他们需要的是彻底的改变——所谓“社会净化”——其危险性也远远大于普通的犯罪者,因为他们与人类为敌。
 
如果说科学带来的成果是文明的高速发展,它的代价就是使人类内部出现异化,出现“反自我、反进化”等行为。这类现象在文学界中已有所展现,如《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等反乌托邦作品。但如同刘慈欣这般,把它上升到人类整体这个层次,《三体》还是第一次。这不能不说是科学幻想小说的巨大突破。
 
然而,《三体》仅仅是一部渲染末日情节的小说吗?并非如此。在《三体》中,还有一个隐含的观点:人类仍然是尚可救药的。这一观点作者没有直接表达,但他在描述三体文明时,展示出这个文明曾历经的毁灭与重生——这段历史固然显示了它的坚忍不拔,但同时也暗示出:人类文明与其相比,实在还太年轻,工业时代只有五百年,信息时代不到五十年。它仍然是一个处于萌芽状态的文明,大有潜力。
 
也许我们可以为这个小小的安慰松一口气,但放眼世界,工业化的伤痕日益严重,社会冲突日趋激化。假如人类无法驾驭手中的这把科学之剑,那么总有一日,三体世界中荒芜的平原、干涸的海峡和黑暗的天空,也会在人类的世界出现——并非如同小说中因恶劣的自然环境所致,而是地球的孩子——我们自己——亲手为之。(本文获三等奖)
 
《科学时报》 (2010-4-15 B4 精神 生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