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改呈良好发展态势 |
“有病不医”正在改善 深化改革仍存问题 |
本报讯 卫生部4月9日发布《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各级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呈现出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改善、卫生服务利用增加,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增加、结构调整加快、卫生服务效率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国际上一般用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来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公报数据显示,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14.9‰下降到2009年的13.8‰、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的34.1/10万下降到2009年31.9/10万。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表明医改提出的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卫生服务能力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正在逐步得到提高。
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服务利用增加,“有病不医”状况正在改善。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为54.8亿人次,入院人数为13250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2.0%和15.4%。2009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8.33亿人,比2008年增加1800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4.01亿人,比2008年增加8239万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患者比例增加。
我国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机构发展活力增强。主要体现在:一是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2009年每个医师日均门诊负荷7.5人次和住院负荷1.6床日,与2008年相比,日均担负门诊增加0.3人次和住院增加0.1床日;二是病床使用率增加,平均住院日缩短,2009年医院平均住院日为10.5日,乡镇卫生院为4.8日,比2008年分别缩短了0.2日和0.4日,这也符合新医改强调的病人分级诊疗和合理流向要求;同时,2009年我国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扩大,疾病预防控制取得新成效。卫生资源配置总量增加,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加强。
公报指出,2009年我国医改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影响卫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为下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卫生资源配置总量不适应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别是农村卫生发展欠账太多。二是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依然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安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发病121843例,死亡654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能力。三是医药费用控制难度不小。2009年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9.5元,住院病人人均费用5951.9元,分别比2008年上涨了8.9%和8.6%。病人医药费用控制难度较大,凸显了医改工作的艰巨性和公立医院改革的紧迫性。(潘锋)
《科学时报》 (2010-4-12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