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4-7 20:34:2
新药源自创新 创新源于人才 人才源于教育

 
□本报记者 王丹红
 
2010年,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推出一年一度的“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活动,设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神经科学卓越奖和明日之星三大奖项,奖励在中国和新加坡作出原创性研究的科学家。5月28日,公司将在上海举行隆重的颁奖礼,获奖者将分别获得10万元、5万元和5000元奖金及精致奖章。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博士是活动的主要发起人和推动者。日前,他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有200多年历史的葛兰素史克是世界第二大制药公司。2009年7月,在美国学术界度过20年学术生涯的神经科学家鲁白辞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职位,回国定居,出任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物学副总裁。在他的推动倡导下,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推出“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以促进在中国本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以及培养科学人才的创新意识。
 
三把创新之火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GSK R&D China)于2007年成立,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究和开发。研发中心总裁臧敬五在美国做过医生和大学教授,也创建过生物高科技公司。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现在已发展成一个拥有300多人的完整的新药研制开发机构。
 
“当敬五来找我时,我被他描述的战略宏图所感染。”鲁白说。臧敬五本身也是学术出身,他与鲁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将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对疾病的深入理解和治疗,以造福人类健康。
 
臧敬五指出,当今世界科学突飞猛进,而医药研发却走入一个僵局:新药贫乏。而打破这一僵局的唯一出路在于创新。“我们中国研发中心希望成为一个在大药厂支持下的生物高科技公司,既有小公司的开拓创新精神和紧迫感,又有大公司的长远目光和强有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在企业文化上,我们要极力倡导开放、自主、创新的精神。同时,我们要推动中国科学研究的创新以及社会对创新的认同。”于是,在臧敬五的全力支持下,鲁白与同事们一起点燃了三把“创新之火”。
 
第一把“火”是一个名为科学人才研究创新讲坛(FIRST,Forum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Talents)的活动,鼓励青年科学家提出一个在自己工作领域之外的创新想法或研究方案,经过竞争和专家评审后,奖励5位优秀者。
 
鲁白说:“这是受谷歌的启发,谷歌的一个做法是支持员工有10%~20%的时间作自己想作的研究,现在谷歌的许多产品如谷歌地图、谷歌地球等,都是员工在这个自由时间内做出来的。我们的FIRST项目启动后,反应特别好,员工好像突然释放了一种能量,有一种特别大的热情来参与这件事。因此,我们决定以后每年都搞一次这样的活动。”
 
第二把“火”是将公司对外资助的有限资金集中在一起,重点支持创新教育。中国研发中心DMPK部主任杨毅博士说:“我们希望能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进行集中的支持。这件事看上去与公司作药物研究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觉得,我们的研发是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的,应该在这里建立一个创新的氛围。创新最终由教育先行。从长远来讲,公司会间接受益。”
 
鲁白主动去找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北京师范大学的领导,商讨如何支持培养创新人才。结果,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资助了生命科学前沿讲座、葛兰素史克学生教育基金、中国高等教育论坛等活动。
 
在此基础上,研发中心的领导层于年底交换意见,决定点燃第三把“火”——设立三个奖项:第一个是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奖励1位不光是研究工作杰出,并且对中国及新加坡地区的生命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士。第二个是神经科学卓越奖,奖励1~2位在中国或新加坡完成重要研究并对神经科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他们是今天中国科学的主力军,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工作更需要创新精神,才能与世界一流科学家竞争。第三个是明日之星奖,奖励10~20位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研究生或博士后。他们是未来科学的生力军,希望通过这个奖鼓励社会和学校培养和倡导创新精神。
 
助中国科学家一臂之力
 
中国科学界的现状是:一些科学工作已经开始被世界认可,但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被认可;部分中国科学家可以在世界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但很少有人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为某一领域的领袖人物。为什么呢?
 
“好文章和好科学家之间有一定的距离。”鲁白说,“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比较吃亏,有语言、交流习惯上的问题,也有一个国际认同、人脉关系的问题。经常在国际会议上演讲、作报告,获得国际认可的社团、基金会、公司的奖励,科学家才能在国际上被承认,才可能是领军人物。”
 
中国国内现在也有不少科学奖项。但一方面,这些奖项没有足够的国际知名度和可比性,国际科学界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水平;另一方面,许多奖项的行政干涉多,也不真正是由有水平的科学家根据严格客观的科学标准评选的。
 
杨毅解释:“葛兰素史克作为一家世界级大型制药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具有良好的声誉。以葛兰素史克名义设立的奖项,应该具有国际可比性。国际上有不少以大企业命名的科学奖项,以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在科学界享有盛名。我们希望葛兰素史克奖能帮助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科学界的主流。”
 
如何保证奖项的质量呢?鲁白说:“我们看重这个奖项的声望。对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和神经科学卓越奖的评审,我们邀请评委有两个考虑,一是请国际公认的著名科学家做评委,他们的眼界和标准是国际性的,但这样做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如果全是外国专家,他们可以对工作本身进行评价,但缺少对中国国情和科研环境的了解,有时论文署名不一定能反映出科学家真实的贡献和水平。所以,选择评委的第二考虑是,对中国学术界情况的熟悉。因此,我们评委名单上的专家既在国际学术界有相当的威望和地位,又熟悉了解中国的情况,能够按国际标准评价出真正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科学家。”
 
对于明日之星奖,鲁白表示:“明日之星是我们最重要的奖项,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了保证这个奖的公正性和全面性,我们委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来评审,因为我知道他们去年11月召开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学术大会非常成功,还专门请专家评比墙报,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申请者可通过神经学会的网站(http://www.csn.org.cn/gsk/index.asp)提交论文。”
 
《科学时报》 (2010-4-8 A2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