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一所学校的强校之本。江苏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拘一格”队伍建设的理念,通过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杰出人才积聚工程和“双百”计划,打造了一支整体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让优秀人才尽快“冒尖”
2008年初,江苏大学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再出“大手笔”,启动了“拔尖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工程”,出资近3000万元,对27名个人、34个科技团队进行“强力”支持。希望在3~5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通过重点培养,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高水准的学术团队,造就若干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两院院士及候选人。学校在日前举行的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中期考核会上宣布,这一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几乎所有受资助的个人和团队都已按计划或超额完成年度工作目标。“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材料学校周明教授和他所在的光子科学制造技术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的“飞秒激光纳米局域增强光子制造”、“分子水平纳米手术和生物光子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7纳米线宽的国际同步领先的制造水平,并与美国哈佛、普渡等大学开展深入合作。其个人继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之后,去年又入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引领学科科研“摸高”
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是学校队伍的“领头羊”,也是引领学校学科科研水平不断攀升的关键。
为有效解决学校杰出人才缺乏这一突出问题,江苏大学在一手抓培养的同时,一手抓引进,大力实施了“杰出人才集聚工程”,设置了15个“江苏大学特聘教授”岗位,在海内外公开选聘。目前,已有来自海内外的5名学术精英加盟。
对于这些杰出人才,学校淡化过程、强化目标、加大经费支持,为他们配备研究梯队,营造宽松和谐的事业环境,有力带动了所在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
张弛教授受聘江苏大学“特聘教授”两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绩,课题组研究成果在国际最著名的材料学权威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该期刊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8.191),被评审专家认为“研究中所描述的实例是第一流的,并具有相当大的、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潜力与空间”,有力提升了江大在该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去年张弛领衔申请的中澳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及“中澳先进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平台项目,获得中国和澳大利亚联合批准,成为75个申请项目中最终获批的8个之一,这8个项目同时获准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的仅有2项。去年下半年,他又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夯实人才高原
在全面梳理学科、科研和专业方向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学科、科研、专业、团队和主干课程建设,江苏大学实施了“百名博士引进”计划,近几年学校每年引进100名左右的优秀博士充实师资队伍。
2009年上半年,江苏大学科学研究院计划招聘3名科研人员,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引来海内外近百名博士报名应聘,学校只好决定“扩招”。据介绍,去年“百名博士计划”超额完成,其中近半数以上拥有海外知名大学留学经历,多数来自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以及国家“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
同时,江苏大学高度重视年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后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实施“百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访名校、拜名师”,每年选派100名左右“潜力股”型中青年教师、科研骨干到国外、境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攻读学位、进修深造、合作研究和访问交流。
据了解,自江苏大学组建以来,已选派了400多名教师通过国家公派、江苏省公派和校际交流等途径出国(境)学习、交流、深造,有383人获得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位比例从并校时的37%提高到目前的73.8%。
发展孕育人才,人才支撑发展。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力推动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近年来,江苏大学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新增国家重点学科1个;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获国家级科技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连续三年“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榜上有名;学校两度荣获科技部颁发的“金桥奖”;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先后以第六名、第十四名的成绩连续两次夺得“优胜杯”。(张明平)
《科学时报》 (2010-3-30 B2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