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马承钧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25 21:15:57
唐诗里的“沙尘暴”

 

■马承钧
 
今年春天,沙尘暴又不时扑面而来,遮天蔽日,从西北直刮到东海。沙尘暴,是近些年出现的令人担忧的新名词。每年一到春季,这个词便不时可闻。其实,沙尘暴现象自古有之。《汉书》卷10《成帝纪》中有如下的记载:“夏四月,黄雾四塞。博问公卿大夫,无有所讳。”
 
这里的所谓“黄雾四塞”,意谓强风夹带的大量沙尘充塞四周,也就是沙尘暴天气了。《诗经·终风》里也有“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日壹”之句,以及《庄子·逍遥游》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皆可理解为沙尘暴。历史文献中所谓的“黄风”、“黑风”、“雨土”、“雨沙”、“雨霾”、“黄雾”等等,也是指扬沙、浮尘等沙尘暴现象。
 
沙尘暴常常降临西北和华北地区,所以古代边塞诗中不乏沙尘暴的踪迹。唐代王之涣有一首很著名的《凉州词》,诗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这是宋代计有功编《唐诗纪事》时的修改稿,王之涣原诗第一句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可能时人认为“黄河远上”比“黄沙直上”有诗意,故作篡改,以至今人只知“黄河远上”,而不知原为“黄沙直上”了。这么一改看似顺眼了,却与全诗的氛围和情致相差远去。尤其它脱离了生活的真实,违背了玉门关与黄河相距1000公里的事实,也掩盖了当地频发沙尘暴的气象。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曾撰文说,1947年和1957年前后,他曾3次进入河西走廊,往返穿行6次,多次目睹了扬沙、浮尘等沙尘暴天气。有一次他刚出嘉峪关,一阵狂飙卷起黄沙接天滚地扑来,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令他马上想起沙尘暴。
 
与王之涣交好的另外两位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也有诗涉及沙尘暴。王昌龄在《从军行》中云:“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说守边将士们举着被狂风卷起的红旗,顶着遮天蔽日的滚滚沙尘出征,在洮河夜战中夺取胜利的壮烈场面。一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生动地概括了沙尘暴。他还在《塞上曲》中写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在《塞下曲》中则说:“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两首乐府曲均以长城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惨烈残酷。战士们在沙尘中连年征战,且“皆共沙尘老”,与沙尘枯草共生死,凄惨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既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也流露出对沙尘暴的恐惧,读来令人感叹。
 
高适有一首《别董大》,其中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非常有名,但前两句却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你看,狂风卷起的千里尘沙,像黄云一样直上天空,把太阳也遮得昏暗无光了,活脱脱展现了沙尘暴的巨大威力和悲壮景象。与高适齐名的唐代诗人叫岑参,也以边塞诗名满天下。岑参在《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开门见山交代了西征之途:“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满目皆是沙尘暴:黄沙飞天狂风夜吼,斗大的石块遍地滚动。将士们在这种恶劣气候中半夜出征,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佩,风刀割面的沙尘暴也让人心灵震撼。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岑参讲述武判官将离开这个“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鬼地方,这里的“北风卷地”、“愁云惨淡”说的也是沙尘暴。
 
大诗人王维曾出使居延城(今内蒙古额尔济纳旗)慰问将士,在《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当地的自然环境。这“大漠孤烟”便是一种典型的塞外沙尘现象,即指狂风卷起的沙柱或沙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的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渭城曲》),前两句是说,早晨的一场雨浸湿和冲净了沙尘飞扬的渭城,露出青青客舍和新绿柳色来欢送客人。诗圣杜甫并没有到过边塞,但某次他观看曹将军画马图时,竟一眼看出了画家笔下的强悍战马和大漠沙尘,惊呼“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沙尘暴的“认知”由此可见。
 
读唐代的边关诗,可知两千年前我国北方就频发沙尘暴,给边关战士和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面对目前我国中西部沙尘暴频仍和各地旱情的消长,专家们提出: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又由于人为因素使之加剧,目前人类虽尚无法预防和根治沙尘暴灾害,但可以减轻它的危害程度。发展保护性耕作,杜绝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恢复林草植被等,便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和日益猖獗的沙尘暴的根本之策,大力发展这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刻不容缓。我们相信,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最终消灭沙尘暴,并非梦想矣!
 
《科学时报》 (2010-3-26 B2 科苑走笔)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