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轩
清华大学始终注重对学生“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课堂上有多种课程的选择,课外更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校园生活生气盎然。居于清华园内的师生们,生活中不仅有学问、学习,还有盈满书香的精彩。诗书琴剑,造就了智慧、健康、文明、活泼的人才。
文坛新歌
20世纪20年代末,清华文坛出现一派繁荣景象,进入了文学的“复兴期”。原学生组织“清华文学社”仍很活跃,主要作者有李健吾、曹宝华、李惟远、郝御风、霍世林等。
清华改为大学后,为加强师生联系和学术研究与交流,各系纷纷成立学会组织。1928年12月7日,中文系成立了“清华中国文学会”,这是中文系全体师生的组织。1931年春印行《清华中国文学会会刊》,担任该刊编辑的教师有朱自清、郑振铎、俞平伯、浦江清等,学生编辑有李文赢、赫崇学、林庚等,会刊登载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1935年1月,成立了学生组织“清华文艺社”,主席李树青,设立理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情报六组,开展文学活动。
1935年前后,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清华文坛发生了变化。1935年初,蒋南翔当选为《清华周刊》总编辑。他充分利用《清华周刊》这一喉舌,从第43卷开始,积极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并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卖国投降的政策和一些反动文人的言论,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1934年~1936年,清华园出现了“左联”小组和以小组成员为骨干的群众文艺社团——“国防文学社”,主要成员有赵德尊、陈国良(陈落)、魏东明(杨戊生)、王瑶、郑庭祥(天翔)、冯宝麟(冯契)、王逊、王作民、魏蓁一(韦君宜)、孔祥瑛等。
1936年10月19日,左派文艺旗手鲁迅先生逝世,清华“左派文艺”同仁发起举行了悼念活动,10月24日在校园里举行了鲁迅先生追悼会,在11月1日出版的《清华周刊》和《清华副刊》上,刊登了“左派文艺”骨干人士王瑶、孔祥瑛、韦君宜等的悼念文章。校园“左派”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七七事变之前,甚至延续到西南联大时期。
戏剧盛宴
1928年11月,清华戏剧社召开全体大会,决定加强校园戏剧活动,李健吾当选为社长,社员有近50人,王文显、温德、孔敏中、毕树棠等教师被聘为顾问。此后,戏剧社陆续排演了《压迫》、《媒人》、《少奶奶的扇子》及英文剧等,清华戏剧一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曹禺是20世纪30年代清华校园戏剧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他就开始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1930年他转学到清华不久,即被选为清华戏剧社的社长。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他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雷雨》成为曹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旧剧在这一时期仍很活跃。1930年,由叶公超介绍,红豆馆主溥侗被聘为清华大学特别导师。溥侗为满清贵族,姓爱新觉罗氏,字西园,艺号红豆馆主,是著名的古典戏曲家和表演家,被称为“京华第一票友”或“票界大王”。他到校后,每周4小时教授昆曲,2小时教授中国绘画,并被聘为“旧剧研究社”顾问。逢年过节,他与师生共同粉墨登场,为师生献艺。溥侗的到来,活跃了清华园的戏曲气氛。
乐音绕梁
20世纪30年代,清华校园业余音乐活动丰富多彩。学校设立中乐和西乐两部,一方面负责音乐课程的讲授,另一方面负责指导全校开展业余音乐活动。
当时,担任提琴导师的是俄籍专家托诺夫,钢琴指导为德籍专家古普克,红豆馆主溥侗则担任国乐的讲授和指导,还特请素有“管乐万能”之誉的王隆生先生担任管乐指导。
那个年代的清华园里弦歌不断,学生中有军乐队、管弦乐队、钢琴班、提琴班、歌咏团、国乐班等,每天晚上或节假日里,大礼堂、同方部都会传出悠扬的琴声或练唱声。
健康体魄
清华这一时期的体育,更加体现出普及思想。学校体育不仅用以矫正中国读书人文弱的积病,而且用以养成青年学子团结、合作、勇敢、顽强以及高尚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学校体育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少数参加比赛的选手,而更在于增进和培养清华学生的体格和人格。从1929年起,增加了在全校学生中开展1英里跑的普及训练,使“全体学子由从事体育进而好事体育,从好事体育进而乐事体育”。
20世纪30年代先后在体育部任教的有马约翰、李剑秋、赵逢珠、夏翔、涂文、黄中孚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清华园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氛围。钱伟长、葛庭燧、林家翘、王竹溪、彭桓武、徐舜寿、钱三强、叶笃正等这些日后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当时都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1933年春,清华派5名选手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全运会,取得四个第一、两个第二的成绩,四破全国纪录,一破一平远东运动会纪录,以清华学生为主的北平代表队获得田径冠军。
《科学时报》 (2010-3-16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