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5 21:0:41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院士:
给予地矿类专业多一些支持

 
● 地矿行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
 
地质矿产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矿行业的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地矿类专业是众所周知的“艰苦专业”,高考招生情况并不理想:高考志愿率不高,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大多是通过调剂录取学生。而对于高水平大学,学生及家长的期望值更高,导致“艰苦专业”的问题更加突出。
 
为此,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建议出台针对地矿类专业的特殊招生培养政策。他说,一方面正确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该类专业,为国家地矿行业的发展作贡献。
 
地矿行业的工作环境通常处于边远山区、基层一线,是典型的“艰苦”行业。“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考生、家长对该类专业的认识存在偏见,填报志愿率低。”黄伯云指出,“地矿类专业目前面临招生难的局面,尤其对于高水平大学,考生及家长具有更高期望值,招生问题更为严峻。”
 
“即使进校后,地矿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专业岐视思想严重、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尤其是经过降分、调剂等措施被录取的部分考生,上述问题更加突出。”黄伯云说,“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到相关行业就业。”
 
出现这种情况,问题不全在学生。黄伯云指出,目前地矿类专业的办学条件、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高水平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期间有一定的困难。“国家对地矿类专业支持力度不够,国家政策在办学经费、资源的投入上与地矿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匹配”。
 
除了政策支持力度不强,黄伯云还认为,舆论的宣传力度不够。他说:“目前人们对地矿行业的普遍认识,只局限于行业的艰苦,而忽略了行业的重要性和先进性,舆论宣传在塑造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成才理想、弘扬奉献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
 
针对目前地矿类大学生培养面临的种种困境,黄伯云提出五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导向,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国家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树立地矿行业的先进典型,弘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鼓励支持广大青年到艰苦行业去建功立业,以新时代的社会主旋律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提升,不断强化广大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积极投入到地矿行业。国家通过学费减免、定向培养、鼓励地矿行业的知名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等政策,建立就读地矿类专业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对地矿类专业实施更加宽松的招生政策,包括提前批次录取、对第一志愿报考的考生加大志愿权重优先录取等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鼓励优秀青年学生积极报考地矿类专业。
 
第四,对地矿类专业的办学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可以采取增加地矿类专业的教育经费拨款、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毕业生从事地矿行业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等政策,使地矿类专业具备良好的专业教育条件,并尽力提高毕业生质量。
 
第五,国家职能部门应通过定期的考评,督促高校加大地矿类专业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地矿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地矿行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陆琦/采访整理)
 
《科学时报》 (2010-3-16 B3 专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