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顾淑霞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5 21:0:41
上万人次参加清华年度最大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通讯员 顾淑霞
 
3月12日,清华大学2010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在该校综合体育馆举行,此次招聘会是本年度清华大学规模最大的一次校园招聘会。中国石油、中国一汽、航天科工等特大型国有企业,东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重点高校,中国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等重点科研单位,北京电视台、珠海特区报等主要媒体单位共300余家用人单位前来参会,提供了超过5000个招聘岗位,吸引了来自清华及其他周边高校的毕业生上万人次参会。
 
从更高层面选择成才之路
 
201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预计有6500人,除继续深造、进修的以外,拟参加就业的毕业生约4000人,其中本科生1000人,研究生3000人,与2009年大体持平。为了做好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主动出击,与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单位积极联系,鼓励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自2009年秋季学期以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共举办各类招聘会近320场,参会单位达1230家,提供招聘需求的单位总数已超过2000家,需求职位总数达30000个。
 
“清华毕业生应担负起对祖国、对社会、对民族的责任,从长远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成才来择业就业”,这是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为《清华大学2010年学生就业指南》撰写卷首语时对清华学子提出的谆谆教导,他还深情地写道:“学校会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和引导工作,努力使学生在就业时能够做出有长远目标的、有战略眼光的选择,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选择自己成才成功的道路。清华园是你们温暖的家,也以你们未来的成功为骄傲和自豪。”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建功立业
 
清华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为基本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并将就业引导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常抓不懈。近年来,通过主题教育、就业实践、开拓重点单位渠道、设立启航奖励金等方式多管齐下,鼓励、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持每年旺盛的社会需要和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清华毕业生到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每年以5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加,2009年达到79.4%;赴西部、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90人逐步攀升至2009年的389人,增长幅度达到4倍以上。同时,主动申请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2008年和2009年,清华先后向西藏地区输送了5名和4名大学生村官;2009年,又为重庆输送了37名基层选调生;2010年,有意向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数量稳中有升,目前仅报名参加重庆、甘肃基层选调的毕业生人数已达150余人。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责任、事业放在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位置,比如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任霄泽,综合素质优秀,本科毕业时即参加共青团中央的西部支教团项目前往西藏支教,后回校攻读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并曾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等职务。他在面临人生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时,又坚定地选择回到西藏,在雪域高原开始自己的事业发展。机械系本科生方鹏飞,通过系内老师推荐,与地处德阳市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结缘,跟随院系领导前往二重集团实践,经过详细的考察和慎重的思考,坚定地与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签约……
 
不仅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认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理念,并且,他们“去得了”,更重要的是,他们“适应得了”,开始逐步发挥了他们的作用。2009年前往重庆基层工作的37名清华大学选调生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群体,从2009年9月份校领导欢送他们赴渝工作,至今已半年有余。2010年1月,当校领导再次前往重庆调研时,发现这些当时的学生们都已慢慢长大,他们在以平常心,过普通人日子,担当着不平凡的社会责任。
 
到中西部、基层等国家最需要青年一代发挥作用的地方去,不仅“去得了”,更要“留得住”、“干得好”!这不仅是国家、学校对他们的希望,更是这些可爱可敬的年轻清华人自己的心声。
 
《科学时报》 (2010-3-16 B2 校园)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