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欢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5 7:27:45
光伏产业发展亟须出台《上网电价法》
——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汉元光伏产业发展核心问题

 
□本报记者 陈欢欢
 
从月工资41元的渔场技术员到排名《财富》杂志全球40岁以下富豪榜大陆第二位,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的这一生可谓“传奇”。
 
他一手创建的通威集团近30年来先后被评为中国民营上市公司100强、中国最具竞争力民营企业50强。2008年,通威品牌价值以47亿元人民币连续六年入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
 
但刘汉元并不满足,如今,这位依靠鱼饲料发家致富的民营企业家又把目光瞄准了新能源产业。
 
2007年,通威斥巨资进军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志在形成从多晶硅、单晶硅、硅切片到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新能源产业链条,积极开展太阳能发电核心设备以及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产品等方面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最终打造世界级多晶硅生产基地和世界级清洁能源企业。据估计,凭借于此,未来3~5年,通威集团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800亿元。
 
目前,随着项目建设的有效推进,通威集团已成功突破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其多晶硅项目在产品生产、产能发挥、系统稳定运行、环境保护和治理上,几乎达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近的水平。
 
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刘汉元具有着民营企业家特有的敏锐洞察力,他究竟在新能源产业看见了怎样的商机?
 
今年两会期间,身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的刘汉元向大会提交发言《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新能源的战略选择》,详细论述了我国能源安全形势和未来的战略选择。
 
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相当于412亿吨标准煤。2008年全球能源新增部分,我国最高占近3/4。过去10年,我国能源消耗年均增长率与GDP年均增长率的比值约为0.9,其中煤炭1.0,石油约0.7。
 
刘汉元指出,2009年我国消耗煤炭约30亿吨,未来15~20年间,如我国的GDP再翻两番,将消耗相当于今天近4倍的煤炭量,达到120亿吨左右。照此发展,我国的煤炭资源将在未来不到100年时间内消耗殆尽。而目前进口依存度已越过50%的石油,到那时消耗量也将达到现在的近3倍。
 
“因此,无论从能源的蕴储量看还是从环境压力、气候变化看都难以有足够的能源供应和环境容量来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刘汉元说。
 
同时,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也持续升温,涵盖了军事、环境、能源、粮食等诸多方面。
 
据此,刘汉元指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寻找并开发清洁能源,已成为重大问题。对于人均资源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迅速攀升的我国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安全意义。
 
各种新能源的比较研究
 
目前,可供人类利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主要有生物质能、水能发电、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究竟哪种新能源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一直未有定论。刘汉元对各种新能源进行了一一比较分析。
 
他表示,生物质能的利用主要通过植物光和作用积累太阳能辐射,进而转化为机械能、电能或乙醇,植物全生命周期中光合作用的光能利用率仅1%~2%,对于耕地面积有限的我国来说,生物质能的大范围发展和应用不太现实。
 
水电的能量转换是经由“太阳能辐射——水蒸发——水能——电能”这一过程,尽管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约为3.8亿千瓦,但起进一步发展的潜能有限,很难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风电的能量转换路线主要是由太阳能辐射加热空气后形成的对流,也就是风经由风轮机转换为电能,其对太阳能的转换效率低于0.5%,同时风能存在地区差异大、广域分散性等问题,开发难度较大。
 
太阳能发电是直接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电能,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对太阳能的转换环节最少、效率最高、利用最直接的。目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使用水平在15%~20%之间,这一比例大约是太阳能通过水稻、小麦、玉米等植物,固化为人类可食用生物能效率的30倍,是通过玉米生产乙醇的100倍。
 
此外,从新建电站所消耗能量与电站运行整个周期内的发电量之比,即能量的投入产出比看,目前光伏发电可达到约10~15倍,在光照良好的地区可达到约15~20倍,随着转换效率进一步提升,可达到约20~30倍。
 
据专家统计,我国太阳能资源蕴含量约2.1万亿千瓦,只需开发1%即可达到约210亿千瓦,远大于生物质能的约1亿千瓦、水电的3.8亿千瓦以及风电的2.5亿千瓦。
 
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方式的转变,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以其自身接近零碳排放量,煤电约304克,油发电约204克,天然气发电约181克,风电发电约6克,水电约20克。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太阳能是我国目前可使用的能源中一次性转换效率最高,并且使用最可靠、最经济、最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具备十分独特的优势,应该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刘汉元说。
 
出台上网电价法尤为迫切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公布,特别是实施细则的出台,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另外,“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等也对前期市场的启动产生了积极效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发展。
 
然而,这些政策补贴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发电设施方面,但在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网电价方面却未有定论。
 
另外,现有政策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困难。如不同的地区各补贴多少、补贴之后究竟生产了多少电、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很难评估监督到位;而且中间需要大量行政审批,不仅增加运作成本,也易导致腐败等其他社会问题。
 
刘汉元指出:“光伏产业要加快发展,最重要的是解决上网电价问题。也就是说,发出来的电,电网公司有积极性去购买、终端用户乐意去用,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制订和实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法》尤为迫切。”
 
刘汉元建议我国借鉴欧美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采取“基本电价保底收购”的方式,要求国家电网对太阳能发电,按补贴性的上网电价全额收购,并从法律的角度去执行这些法规。
 
刘汉元认为,初期收购电价,可根据地区光照条件差异,定为1.2~1.5元/千瓦时,今后随着产业的规模化、成熟度上升,规模效应的显现,每隔3~5年对价格进行一定调整,而调整的政策只针对调整以后开始筹建的项目,以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对政府和社会造成的累积风险。
 
同时,实施“基本电价保底收购政策”还可清楚地进行计量,生成清单,核实购买过程中每笔费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光伏发电站卖了多少度电就拿多少钱,直观明了,发电站、投资者、国家电网和政府各司其职,形成商业化运作和结算的市场机制,让社会资源自我聚集,良性循环。
 
成本下降为商业化打下基础
 
根据刘汉元的分析,如果按今天光伏组件的市场价格,去建未来可稳定使用20年甚至30年寿命周期的太阳能电站,那么所谓的“不经济”仅是开始这几年,国家补贴最多也就是前三五年的事情,即使每度电补贴1元钱,加上电价本身的成本,也就是1.4~1.5元/度电。按照今天的组件价格,光伏发电已完全可以接受。
 
同时这个补贴也只定义为20年内或者10年内,国家财政和国家电网原则上以某个固定价格来收购,但随着经济发展,电价上升,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届时电价高出这个价格,则直接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即可。而且在3~5年内预期能建成的光伏发电规模,总量上也不会太大。当3~5年或者10年后,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商业成本进一步优化,社会资金就会把它作为一个稳定的产业去投入。
 
“因此哪怕只有5%的年收益,或者3%,但是旱涝保收20年,企业几乎零风险。”刘汉元分析,由此,国家财政并不需要拿多少钱,就可以让这个行业自动、良性运行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许多量化指标、参数,因技术的快速进步、成本的不断降低而发生着重要变化。”刘汉元介绍,去年对光伏发电进行经济型评估时,测算的系统组件单价为30元/瓦。也就是说,实现1000瓦的光伏发电,需要3万元人民币。时隔不到1年,目前已大幅下降到1.5万元。而这一价格还在继续下降,很快会逼近1.2万元,光伏发电的成本控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商业化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光伏产业各环节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储能基础、应用技术的成熟,尤其是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必要的培育和推动,刘汉元‘预计’到2050年前后,太阳能发电将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选择和主流方式。“这是确保中国能源战略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刘汉元说。
 
《科学时报》 (2010-3-15 B2 市场·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