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低碳”成为委员代表们议政履职的核心议题之一,凸显出中国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的决心。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迫在眉睫,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4.38%的数据,其间的巨大压力不言而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攻坚战在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技改力度,引导企业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今年要新增8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
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各地区要对节能减排目标算总账,建立倒逼机制,制定‘决战方案’”。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等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将加大相关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持久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将要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能源消耗持续增加,同时面临调整优化结构的双重压力下完成。
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节能提效、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以及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构建一个更为安全、可持续的低碳能源体系。而这,正是中国通向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所绕不开的。(李晓明)
《科学时报》 (2010-3-15 B1 低碳能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