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
最近,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国人的文化自信,有一个观点:“文化需要相互凝视”,让人颇生感慨,回味不已……
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需要文化的凝视。文化的凝视,实际上体现了文化的根本作用,于生命的作用,于精神的作用,于情感的作用,于心灵的作用,于灵魂的作用。什么是文化的凝视?我理解,是我们通过文化,去了解,去渴望,去诉求,去表达;是我们通过文化,去打动人,去温暖人,去抵达人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心灵的询问,灵魂的阅读。
文化其实体现在如何对待人的生命和心灵这些方面。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文化是真诚的,是能够给人温暖的,沟通心灵,进行灵魂的交流的。记得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曾经写过参加一场露天的原住民诗歌晚会的见闻∶诗歌晚会邀请了一位长老,从东部山区部落特别北上来唱原住民的古曲。他开唱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落,雨水打在长老皱纹很深的脸上,他全身湿透、仰脸向天,闭着眼睛继续歌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原音,苍老而悠远,交织在哗哗雨声中。满满的人群在雨中站立,雨水从头发上流下来,流进人们的眼睛,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去。年轻的原住民毫不遮掩地流着眼泪,眼泪和雨水混在一起——可能是一个孤独的城市打工浪子被歌声激起了自己对家乡部落的无限深情。龙应台说,她是在淋着大雨中听完这些歌唱的,她深深被歌声所震动……是的,情感的认同,心灵的温暖性,灵魂和信仰的亲密力,由这些质朴、原始、真实的歌唱传达给在场的每一位听者,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真诚的力量。
然而,再说到当今的文化,文化样式、形式不可谓不多,文化的时尚风、流行风一阵接一阵,文化的一个个热点、焦点事件也是此起彼伏,令人眼花缭乱,但是,文化的品质却在严重地丧失,文化的力量也是大大地丧失了,如今,我们谈论文化,可能谈论的是文化的炒作,文化的虚妄,文化的泡沫;现今文化丧失的,是它的真诚性、温暖性和亲密力。
一篇文章说,媒体报道里越来越多的“不经意”背后埋伏着精心策划。一些网络红人的背后,真相扑朔迷离,那些自称推手的揭秘,可能只是互不相识的借势出名。眼球经济、商业价值的驱动力搅乱了真假,令世界越加聒噪。春节前,张家界的“南天一柱”更名为《阿凡达》里的“哈利路亚山”引发争论,就是一次有意识的策划炒作。据说,还有一本《炒作学》,说什么“炒作是一种悖论游戏。谁当真,谁上当;谁较真,谁失败;谁守规矩,谁失节失贞”……
如此说来,我们还怎能再相信这样的文化热点?这其中哪有一点文化的真实和真诚呢?而且,更让我们无奈的是,这种大量的、泛滥的、人为的、被操纵的、制造的、炒作的、虚假的、泡沫化、工具化、消费化的所谓热点、所谓娱乐、所谓文化,却正在我们的文化中成为强制的、常在的、排他的而且往往还是低劣的日常生活伴侣!
在今年的两会召开之际,针对目前文化圈、娱乐圈中的文化现象,一些委员痛陈文化的虚假和缺乏真诚的品质∶社会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心态。而真诚是文化艺术的第一要义,文化艺术只有保持自己的朴质和真诚才能感动人。
铁凝说,我们需要文化的凝视,因为,真实、真诚、美好、人性、善良、思想和道德责任便以这种“凝视”的姿态出现。而今却是一个文化浮躁的世界,文化生活似乎越来越与文化的美、真、深渐行渐远;这真是让人无奈的也是让人忧虑的事情,我们太需要这种文化的“凝视”了,不是吗?
《科学时报》 (2010-3-12 B4 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