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继云南、广西冬旱以来,贵州旱情也逐渐加剧,似有“后来居上”之势。日前,贵州省气象局局长向红琼就灾情进行了通报,并介绍了气象部门“抗旱保民生”服务工作情况、近期天气和未来旱情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应对措施和建议。
向红琼介绍,自2009年7月之后贵州继部分地区发生夏旱以来,既而出现夏秋连旱叠加冬旱。大气流持续异常导致全省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水汽蒸发量大、旱情持续发展。此次旱灾具有时间长、范围广、旱情重、危害大、仍持续等特点,是该省60年来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4日,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896.45万亩,因旱灾有769万人、344万头大牲畜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另外,今年1至2月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1033起,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月全省水力发电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2.7%。无论何种土壤类型和土层深浅,20厘米土层容积含水率为2%~6%,土壤中已无水分可用。
有关专家认为,贵州夏秋连旱叠加冬旱的成因主要有:一是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阻断了来自南面海洋的暖湿气流,同时北方冷空气虽然强度大,但是主体偏北,很少南下,在贵州境内冷暖气流少有交汇,造成降水持续偏少;二是自2009年6月份以来,一次新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导致印度季风衰退,贵州受其影响,降水偏少;三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
据了解,自2009年7月旱象显露之后,贵州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向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汇报旱情发展。该省气象局先后制作各类气象服务材料,内容涉及干旱监测、高森林火险气象条件、干旱对生产生活影响等,尤其在1月28日《降雨偏少仍将持续》的专题材料中指出,“我省继2009年秋冬降雨总体偏少30%后,未来大部地区降水继续偏少五至十成”。2月24日至3月2日,分别启动了干旱四级、三级、二级应急服务响应,并向社会发布了干旱橙色预警信号。
另据介绍,在目前长时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由于无透雨,天空水汽含量低、云层薄等原因,难以进行有效人工增雨。到目前为止,上万发人工增雨炮弹已下拨到位,从空军申请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飞机也到达指定位置,待命起飞。
《科学时报》 (2010-3-12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