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钟灿: |
|
做科普工作的“开路小工” |
|

□本报记者 杨新美
“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应该将科普工作视为自己的义务,看做自己科学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针对当前我国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鲜有参与科普工作的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欧阳钟灿院士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两会期间,欧阳钟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说,科普工作并不是“小儿科”,并不是每个科研人员都能做好这个工作,往往作高端科普讲座前,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在2009年6月17日全国科普创作研讨会上,周光召就曾说自己每次报告前都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意,他深感科普工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工作。
“一个好的科学家还应该是好的科普家。如我国的周光召院士,美国的化学博士阿西莫夫及英国科学家霍金,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欧阳钟灿说。在20世纪90年代,他也曾与合作者写过一本科普书《从肥皂泡到液晶生物膜》,并被评为“近20年来100本优秀科普书”,该书还被台湾地区以繁体字出版。
“科普的劳动价值绝不低于科研的劳动价值。很多创新思想开始都是以科普的形式在脑子里出现,而做完研究后,科研成果也需要科学家做推广工作。”欧阳钟灿何肯定科普的劳动价值。如2003年,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周光召院士作了第一场报告——《发展学科交叉,促进原始创新——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五十周年》。这场通俗易懂的报告让人们了解了英国科学家在困难时期如何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也让人们看到促进学科发展,产生重大创新的各个条件和因素。日本半导体技术超过美国,与日本的科普工作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日本半导体产业新闻编著出版的《半导体50年史》一书访谈了相关领域的537人,将日本半导体技术发展情况全面展现了出来。
“科学发达的国家,科普工作也一定开展得很好。”欧阳钟灿说。自1825年以来,英国皇家学会每年圣诞节期间为公众举办名为“圣诞科学讲座”的系列主题科普讲座。如法拉第的圣诞科学讲座是通过蜡烛燃烧的种种表演和实验,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科学原理进行了解释并且教给青少年听众们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和科学分析的方法。这6次讲座后来整理成《蜡烛的故事》成为传世的科普名著。波易斯以《肥皂泡》为题所作的圣诞科学讲座,当场表演了很多有趣的肥皂泡实验,讲述了液体表面张力的科学道理。2009年,圣诞节讲座则是由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知名教授、著名生态学家、英国生态学会副会长Sue Hartley,作了名为《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三亿年战争”》的演讲。
除了科普讲座,科普创作无疑是我们最常见的科普形式。但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普书以引进居多,原创著作寥寥无几;引进科普书多为科学家所写,而写科普读物不算学术著作、浪费科研时间等诸多原因,国内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往往不愿写科普著作,使得国内出自科学家之手的原创科普著作屈指可数。“科学家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写出一些优秀生动的科普作品。”欧阳钟灿说,科学家做研究、写科普可以看做是研写相长,对科学家而言,写科普著作也是总结科学研究的过程,此外高端科普书也是引领青年人进入科学殿堂的重要“领路人”,可以让青年研究人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上中学时,欧阳钟灿看过前苏联最有名的科普作家伊林的《趣味物理》,从此就很喜欢物理学,这也是他此后走上科学之路的缘由。
在人们眼中,原创科普读物贴着“知识陈旧”、“内容幼稚”、“枯燥乏味”等标签。原创科普读物究竟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寻找合适的创作模式?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芦笛曲丛书”,探寻了原创高端科普读物的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即每本书均由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位科普作家共同创作完成,其中两本书面世后获得人们的好评。欧阳钟灿说:“我很支持这套丛书的做法,值得借鉴”。鼓励院士写科普著作,但是他们确实很忙。如果让科普作家或是文笔好的科研人员协助院士一同完成创作,既能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又能使其通俗易懂。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可以通过作家的笔将高端前沿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也能逐渐培养出新科普作者,相得益彰。如在日本很多好的科普作家就是很有名的记者。法国物理学家P-G·德热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在1992年到1994年期间,共访问了200多所高中,与高中学生们谈科学、创新和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而德热纳的助手协助他总结了200多次访问内容,并集结写著了《软物质与硬科学》这一著名的科普畅销书。
欧阳钟灿说:“当前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普工作不再只是传播、阐释传统科学知识,而更多的是走在前列,及时地向大众普及前沿科学知识、科学新成果。为了让科普工作的科学性得到根本保证,就需要科普队伍中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积极参与。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应当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开路小工’。”
《科学时报》 (2010-3-11 B1 读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