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地方主张上升为国家战略 |
——致公党推动“海西经济区”发展侧记 |
□祁晓红 本报记者 张赋兴
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此,“海西”概念由福建省的地方主张上升到国家层面,得到广泛关注。
2009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从概念的形成到最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一过程中凝聚了中国致公党多年的努力。致公党中央曾多次联合有关部门在海峡西岸地区开展专题调研,就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向中共中央、国务院积极建言献策,有力地推动了海西经济区的发展。
适时提出海西战略
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已有的探索实践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长期关注福建发展,他敏锐地感到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重大意义,即刻要求福建省委会加强调研、建言献策,全力支持海西经济区战略构想。时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致公党福建省委主委的王钦敏马上组织相关专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行认真研讨,并向致公党中央报告,并建议中央组织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专门调研,向中共中央呼吁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同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致公组、中国侨联联组会议时,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钦敏代表致公党中央起草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圈》的发言。他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应以福州、厦门为中心,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西达赣东南,逐步形成一个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经济区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2004年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带领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赴福建、粤东,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进行考察调研,政协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王钦敏、杨邦杰参加了考察。返京后,罗豪才主席亲自组织了政协常委考察团向中共中央报告内容的编写。该报告很快得到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批示。
随后,致公党中央又向中共中央上报了《加快海峡西岸发展、促进祖国统一》的专题报告,专门就福建的“海峡西岸构想”作详细汇报。报告不仅强调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要性,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构想。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代表致公党中央、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在政协常委会上作了题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言。他强调,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有经济意义,更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杨邦杰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海峡西岸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联动发展;有利于整合沿海经济实力,参与东亚区域合作与竞争;更有利于密切两岸经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这个发言引起了社会对海峡西岸的更多关注。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中央领导分别到福建了解和考察海西的战略定位。海西概念开始进入中央领导的视野。
积极建言支持海西发展
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从区域性的地方主张上升为国家战略,致公党中央多次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建言献策,支持海西战略。
在“十一五”规划出台前,中共中央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征求意见。此时,致公党中央积极建议将海峡西岸的发展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采纳。
2005年11月,中央召开十六届五中全会,并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海峡西岸列入其中。
随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共十七大报告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这表明,海峡西岸战略已开始得到中央的认同。
从中央的《建议》措辞可以看出,东部是“鼓励”,西部是“促进”,东北是“振兴”,中部是“崛起”,而海峡西岸用的是“支持”。至此,海峡西岸由地方主张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8年3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全国政协致公组、中国侨联联组会议,致公党再一次就进一步加快海峡西岸发展提出建议。呼吁国务院组织力量对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开展综合性、实质性研究,进一步加快海峡西岸经济环境建设,在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上予以更多的扶持,开展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试点工作等。
感受海西新面貌
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成为中国又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而这一增长极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过程。
2008年5月7日至13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为团长,致公党常务副主席王钦敏、副主席杨邦杰率队参加的致公党中央与科技部联合组团,再次赴闽粤两省考察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自中共十七大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等战略目标后,海峡西岸经济区得到了国家多个部委的政策支持,同时,福建省内部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海西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但是,它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以两岸合作为突破口,积极支持海西发展一直是致公党的主要工作之一。
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在与福建省委省政府座谈时说:“在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应当强调科技先行,赋予科技合作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使命。”一直以来,由于科技自身的特性,两岸在科技上的合作向来要比其他领域的合作顺畅一些。海峡两岸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人才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
同时,两岸经贸合作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统计数字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仅福建的台资企业已经有9500多家,闽台贸易额累计达500多亿美元,合同利用台资20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40多亿美元。调研组认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央各项惠台政策,不断扩大两岸合作规模,提升两岸合作层次,深化两岸合作内涵,增进两岸合作效益,将会在两岸关系发展中起到独特的作用。
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推动,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支持海峡西岸地区的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以及对台政策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中国致公党仍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海西的发展,期待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继长江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之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又一增长极。
《科学时报》 (2010-3-10 B1 区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