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欢欢
再过54天,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就要开幕了,3月8日下午,主题为“走进世博、共享世博”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和全国政协委员万季飞、张海迪、周汉民、赵进军、李瑞英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执行委员会执行主任万季飞介绍道,目前,世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都在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共有192个国家、50多个国际组织参展,另外还有50多家中外企业签约组建18个企业馆,50多个城市参与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展示。
射频识别技术用于门票入场仅需20秒
根据国内外著名咨询机构的预测,本届世博会的观众将达到7000万人次,以此推算,上海世博会平均每天将接待4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移动。
万季飞表示,目前,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重心正逐渐地从筹办向运营转换,特别是在游客接待方面,将尽可能满足观众的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需求。
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上海世博会的门票全部采用射频识别技术,人均进入识别闸口的时间约为20秒。而智能交通系统能够每5分钟更新一遍全市交通信息,包括人流信息、交通信息、文娱活动和展馆安排,让参观者有更理性的选择。
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周汉民透露,在世博会闭幕以后,如有必要,国人最为关注的中国馆将会延长开放时间。
交通方面,上海世博会倒计时100天之际,上海市政府已经将世博会期间的交通调控措施公之于众,接受公众建议,目前已臻于完善。
届时,世博园区共有13个出入口,开园后将有5条地铁、90条公交路线直接服务世博园区,黄埔江两岸有4个轮渡码头直接到达园区。
住宿方面,周汉民表示,上海目前各类星级宾馆可以提供大约55万张住宿床位,也就是说,上海世博会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满足相关的住宿要求。但是在住宿高峰期,将依赖上海周边其他长三角城市的资源。
“打造同城效应是近几年来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几座城市的共同努力,相信上海自身和长三角周边城市共同努力,可以解决住宿问题。”周汉民说。
科技让世博更精彩
历届世博会都是各参观国最先进科技成果的展示场。如飞机、航空航天、火箭、卫星都从世博会走向世界,第一辆四轮汽车和高速列车也曾经进入过世博会。钢结构、混凝土、电话、电灯,甚至拉链都曾经在世博会上首先展示。
万钢表示,这次世博会也将是一次科技的盛会。
据介绍,本次世博会5.8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应用面积将成为世界第一,另外还有4.6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在东海大桥建设的34个3兆瓦的风力发电机届时也能并网发电,为世博提供清洁能源。
在低碳排放方面,继北京奥运会以后,上海世博会将继续实现园区内的交通零排放,采用氢能源汽车、超级电容汽车、纯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在高效照明方面,“一轴四馆”80%以上的装饰和照明采用了LED,成为世界上最大的LED照明区。
在信息技术方面,世博会园区里将实现世界上第一个TD-LTE通讯网络,下载速度可以达到100Mbps以上,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向第四代移动通信前进。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曾经谈到,她参观过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触摸到的很多东西给她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使她对生活充满了向往、渴望和希望。
作家张海迪在参观了上海世博会的“生命阳光馆”后也发出感慨: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个展馆,它更是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口,残疾人兄弟姐妹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阳光的照耀。
“作为一个上海市民,我更加希望世博会的成果能够在世博会以后更好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能够对上海的文化建设、城市交通的改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让它成为一个‘永不落幕的世博会’。”万钢说。
《科学时报》 (2010-3-9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