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程萍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8 7:32:2
科技发展加快民主进程
——兼谈“围脖”与网络问政

程萍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
 
□程萍
 
经常上网的人不难发现,“围脖”成为最近出现频次很高的网络流行语。所谓“围脖”,即“微博”(MicroBlog),微型博客的简称。这是由博客技术先驱、美国企业家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的公司Obvious于2006年推出的一项服务,是即时信息的一个变种。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WEB)和手机移动网络(WAP)以及各种客户终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的形式发送给其他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一些突发事件或引起公众关注的事件,如果利用微博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可以超过所有媒体。国外著名的微博服务网站“推特”(Twitter)的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根据公开的相关数据,截至2010年1月,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名注册用户。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新兴媒体,以其信息传播和交换形式所具有的非物质性、非接触性、隐匿性、分散性等特点,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战场。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2月3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数净增超过8000万,达到3.84亿,继续居全球首位。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各种社会力量“会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带来网络民意的凸显和公民意识的成长。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网络问政和网络民主迅速成为网民熟悉的词汇和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催化剂。
 
“围脖”的出现和普及,使老百姓发表意见更加便捷快速,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由于“围脖”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进一步刺激了普通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织围脖”正在成为时尚,成为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形式和科学决策的新平台,草根网民聚合而成的强大力量得以体现。
 
生产方式和人们交往方式的巨大变化必然带来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剧烈变革。顺应时代潮流,我国党和政府对于网络民意日益重视。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倾听民意,开通了“网络民意直通车”。2008年因而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今年2月27日,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短短一年多时间,网络问政已成为政府的执政新风,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开始走进网络,与网民平等交流、听取意见、体察民情。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正如两会代表和委员们指出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国人民释放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信号,史无前例地把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民主政治纳入其中。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的进步,也不能不说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发达普及为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物质平台与技术条件有着密切和直接的关系。
 
互联网有着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性。网络的“虚拟化”,建立起一种全新的人与人、人与物质以及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关系模式,建立起网络民主的前提和特殊形式;网络主体的“去权威化”,冲破了传统主体由社会地位、职业等阶层形成的“金字塔”结构,形成了网民之间话语权上的相对平等。人与人之间身份的平等,成为网络民主的政治特征;网络穿越时空的特点,使网民可以来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其身份、职业和阶层不以现实生活的信息模式作为记载和识别,只要具有把电脑与网络连接起来的前提条件,就可以随意、自由地进行定向或不定向交流。网民处于流动状态,形成网络民主的组织特征;网络的“交互性”,表现为网民与社会现实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民一方面作为现实社会关系的主体,以现实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表达本阶层的意愿,另一方面,网民分散在各个计算机终端,屏蔽了真实身份,脱离了社会身份意识的约束和社会监督,可以更自由、更自主、更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主张。这种在线交流互动的无障碍性,形成网络民主的文化特征。
 
比其他网络交流形式更进一步的是,“围脖”具有更强的草根性,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更加便捷,即时通讯功能更加强大,可以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通过手机即时更新自己的观点。140字的限制导致大量原创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写博文不同,“围脖”是脸对背的跟随式(follow)交流,可以点对点,也可以一点对多点。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博用户体验与交流的黏性越来越强,传播更广,更容易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和广泛的民众群体中迅速形成热点和焦点,催化更多的新观点,在短时间内集聚起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看法,彰显民意,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网络问政与网络民主便是依靠这种连锁扩散、交互作用的模式发生影响,表达民意,影响决策。显然,“织围脖”将成为公众参政议政和实施监督的无法阻挡的手段和趋势。
 
在民主政治步伐加快的今天,我们想到的是,近一百年前,五四运动就已经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倡言国人“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9年1月,他提出要“拥护那德谟克拉西(民主)和赛因斯(科学)两位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后的近百年间,启蒙思想家们对于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自觉的挑战,对于阻碍中国进步的旧政治、旧道德、旧文学等展开了英勇的攻击,掀起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浪潮,争取民主与民权的斗争与较量,始终没有停止过。中国曾经经历了民主被强权压制、阉割,甚至扼杀的黑暗时期,但革命先驱者们从没有放弃,在争取民主政治和公民参政议政的曲折道路上前仆后继。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抛头颅洒热血难以摧毁的强权堡垒和为之奋斗的民主目标,却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打开了大门,加快了步伐。当科学技术成为人类的共有财富和为人类生存创造了共有方式的时候,民主也加速走进中国民众的生活,真正开始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五四的旗帜——“科学”与“民主”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中国革命先驱者们近百年来的理想与追索,通过科学技术搭建起来的平台,一步步走向现实,成为实现中国民主政治的突破口。
 
《科学时报》 (2010-3-8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