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璐 绳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5 7:13:13
保障食物安全是提高公众营养的基础
关注我国食物安全的脆弱区域

 

□本报记者 王璐 通讯员 绳洁
 
目前,我国的粮食基本能够自足,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优化,营养状况逐步改善,我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层次上的食物安全。但区域和城乡间仍然存在差异,农村居民的食物供给中肉、蛋、奶、果菜、水产品等副食消费仍较少,卫生条件、医疗状况依然制约着食物的有效利用。受收入、市场和交通条件的制约,部分地区依然是我国食物安全状况的脆弱区域。
 
这是记者在1月15日召开的“中国食物状况研究汇报研讨会”暨“中国食物安全状况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上了解到的情况。该项目由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农业规划所所长肖运来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国际情报室主任聂凤英共同主持完成。“中国食物安全状况研究”项目从食物供给、食物获取条件、消费和营养、食物利用条件和食物安全保障的脆弱性5个方面构建食物安全指标体系,并用具体指标来评测国家、省级和贫困县分层次的食物安全状况。
 
基本实现国家层次食物安全
 
区域城乡差异依然存在
 
据专家介绍,该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比较、排序、聚类和作图等方法,对食物安全各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以揭示食物安全改善状况及区域和城乡差异;对各省级贫困县分省平均的食物安全各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以判别食物安全状况的差异;对全国31个省和有国家贫困县的21个省食物安全状况用SPSS的系统聚类分析,对全国592个贫困县用两阶段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所揭示的不同区域食物安全程度,绘制中国食物安全区域分布图。
 
资料统计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均食物占有量少,但收入高,获取食物的条件好;中部地区食物供给相对充足,但收入较低;西部地区在以上各个方面都比较差。城乡居民在食物消费结构、营养状况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居民的食物供给状况有所改善,但副食消费仍较少,卫生条件、医疗状况依然制约着食物的有效利用,部分地区食物安全状况的改善依然受到收入、市场和交通条件的制约。
 
我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出台了6个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首位;实施惠农政策和加大农业投入;进行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用科技进步促进增产;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改善农村的交通、饮水、卫生、医疗等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食物获取和利用条件。
 
贫困县食物利用条件差
 
食物安全水平低
 
我国贫困县的食物安全状况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除了少数粮食主产县外,大部分贫困县的粮食人均占有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蔬菜、水果、禽蛋、奶类等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些食品的消费上也是如此。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和抗风险能力弱,贫困县食物供给呈现出很大的脆弱性,食物利用条件差,食物安全水平低。
 
研究结果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山西、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和青海8个省(区)的食物安全状况相对较差。对贫困县省级平均数据的分析表明,陕西、海南、广西、宁夏、云南、贵州、甘肃、青海、山西9个省(区)的贫困县食物不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分县来看,食物安全状况相对较差的贫困县位于云南、贵州、甘肃、四川、广西、陕西、青海、重庆、宁夏、新疆、海南和内蒙古12个省(市、自治区)。
 
食物安全与食物营养相辅相成
 
对于研究结果,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报告中提到的部分地区食物安全状况的改善依然受到收入、市场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其实对敏感环节来说,流通环节相对于市场来说更为关键。
 
专家认为,食物安全和营养是最近几年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是营养的基础,同时从很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就是由于盲目追求达到某些营养指标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见,食物安全和营养是相辅相成的。
 
食品和营养产业的发展涉及到许多相关的行业,例如城市规划、农业、工商、金融、税收、海关、科技、卫生、质检等,需要方方面面的相互配合才能从整体上解决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提高中国公众整体的营养健康水平。
 
《科学时报》 (2010-3-5 B2 综合报道)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